在语用中的差异 词语的语用意义离不开双语交际的语境,一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人也可能因为出现语用失误而导致跨文化言语交际失败。有一种“中国式的问候方式是看见某人在做什么,就说什么。”例如,当中国人遇见自己认识的人在洗车,可能会这样打招呼:“你在洗车啊?”中国人听到这样的打招呼觉得很自然、很正常。可是对西方人说:“You are cleaning your car, aren’t you?”他听起来觉得很奇怪、很别扭。心里会想:你明明看到我在洗车,还要问这样的问题?简直是在说废话。
也许英美人比较讲究高效率的缘故,人与人之间没有中国人那样热情,在以上同样情况下,常用的打招呼语一般比较简单,如“Hi”、“Hello”、“How are you?”或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有时也以谈论天气的方式如“It’s a nice day, isn’t it?”来和对方打招呼。然而这些问候语中国人听起来觉得洋味太浓,觉得与对方太过生疏,一般较少使用。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三、汉英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障碍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价值观念的差异 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文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例如英语某些单词既有褒义色彩,又有贬义色彩,由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 政治 (polices)一词在汉语中是一个褒义词,政治家(politician)是令人尊敬的伟大人物,而在英语中,politician仅指一种职业,不仅不会令人联想到德高望重,反而会令大多数英美人联想到“耍手段”、“弄权术”、“虚伪”等贬义词。
客套语方面的差异 以汉语和英语中的寒暄语为例说明汉英两种语言在客套语方面的差异。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吃过饭了吗?”或者问“你去哪?”在汉语的语境中,说话人并不是关心别人是否已经吃过饭了,或者是打听别人的真实去向,确切得说,他只是想和对方打个招呼。但是如果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我们仍然套用此方式,用“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lunch/dinner?”或“Where are you going?” 两句话来和对方打招呼,受话者不但会感到意外,还会以为说话者在间接地邀请他们吃饭呢,第二句话还有可能引起受话人的误解,以为说话人多管闲事,西方人往往会理解为是一个询问信息的问句,会使他们感到难堪,甚至会感到生气,他们会觉得说话者在干涉他们的私事。他们虽然嘴上不说,心里也许会想:“Why do you ask these questions?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样结果必将导致交际失败。
行为举止中的文化差异 我们在交流时除了使用语言之外,还会用到身体语言。不同文化的身体语言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跨文化交际意识淡薄,在交流中使用了不恰当的身体语言,就会对交际活动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不同国家互致问候的方式的差异。除了握手这个最常见的礼仪外,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还会用拥抱、鞠躬等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问候。法国的贴面礼就非常具有代表性。法国人说得好:“如果能掌握跟不同人行贴面礼的分寸,那么你差不多已经是个地道的法兰西人了。”有这样一个实例,2007年1月,法国社会党总统侯选人罗雅尔访华期间,到北京一户普通家庭做客。临别前,女主人送给法国客人一副漂亮的”中国结”和一些小礼物作纪念。为表示感激,罗雅尔站起身来要和她行法式贴面礼,但这一举动却让女主人不知所措,两人尝试了好几次”贴面”都没有成功。最后罗雅尔与女主人都尴尬不已。试想这一幕如果发生在重大国际交流活动中,将是何等的尴尬。所以如果参与者接受过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意识,结果则会完全不同。
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遇到文化障碍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 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因此,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 规律 ,而且还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