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车工艺与材料的创新
滚滚的历史车轮,把我们拉向前方,我们不停的审视着时代的波涛和脚下的土地。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自主创新,科学发展,国内的企业走过了风风雨雨的改革三十年!
改革的实践经验验证了自主创新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在急需转型和发展的中国企业,在危机中,如何以宏大的历史观看定自身,认清方向,在创新发展中,掌控好节奏和步伐,才可以坚实有力,拥有光明的未来。
今天大家都在鼓吹自主创新设计,特别是汽车行业,在提倡自主研发,大搞自主品牌的同时,我们如何来看待创新设计,如何脚踏实地的去创新?这些都是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会在那里?知道昨天和今天,才好预见未来,才好知道我们下一步在那里,下面笔者试着从汽车创新设计的几个步骤来浅析几个问题。
汽车座椅面料、顶篷织物、地毯、窗帘和车门内壁饰布等是汽车用纺织品中的重要门类,是集装饰性和功能性于一体的技术性织物,是艺术灵感和纺织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汽车用纺织品中的2/3是汽车内饰纺织品,直接体现汽车个性化,并影响汽车的舒适、环保、安全、成本等指标。我国汽车内饰织物的发展比较滞后,在材料多样化、织物设计和色彩搭配、织物后整理、质量检测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随着汽车产量的不断提高和纺织面料在汽车内饰中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汽车内饰纺织品的色彩、图案和织物结构设计已经是汽车设计师创造有特色产品的基本途径之一,其材料选用和装饰设计紧密地与汽车工业的发展,尤其是车型、性能、内饰风格等因素联系在一起,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索汽车内饰纺织品的创新设计空间有助于汽车用纺织品与汽车工业同步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纵观百年汽车生产发展史,可以说汽车的发展空间也是汽车内饰纺织品的创新设计发展空间,“以人为本”是汽车及其内饰纺织品的设计理念。消费者对汽车的选择会越来越多,对汽车内饰的选择也会越来越个性化,汽车内饰织物如何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是汽车工业和纺织工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各大汽车公司的汽车内饰纺织品的设计与研发部门,遵循提高乘员舒适性、安全性和健康的原则,致力于适于未来多功能汽车的特点:安全、个性化、多功能、环保、有利健康。其中舒适性包括生理舒适和心理舒适二个方面,应该建立在安全与健康的基础上。如通过控制人体皮肤与座椅套织物之间的微气候,使纺织品自动提供理想的座椅热舒适性和汽车内部其他方面的舒适性。同时,在触觉和视觉上要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减轻压力、消除紧张、有利于交通安全。这就要求在装饰设计方面,重视色彩的心理作用,内饰纺织品的配色应注意协调性。协调包括力量的平衡与对称,视觉器官的舒适将意味着一种精神生理学的平衡状态。
采用功能性与安全性统一的新型材料
汽车内饰纺织品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健康性是通过其材料的性能来保证和体现的。因此,人们往往特别关注汽车内饰面料材料的选用和功能性处理,对汽车内饰纺织品来说,在原有的特性上,还应具有高标准的阻燃性能、耐磨擦、耐光色牢度、抗静电、高保形等性能,以及易清洁性能、防菌、热舒适性好、可降解、易回收、无异味等性能。这些功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安全有关,这里的安全性包括内饰织物材料本身的安全(环保)和对乘驾者在使用中的安全影响,如色彩的配置等。
各部位的汽车内饰织物都有其特殊的功能要求,如座椅面料最重要的要求是高耐磨性和抗紫外线降解。目前我国的汽车内饰纺织品材料单一,几乎全是合成纤文,天然纤文的应用甚少。事实上,国外很早就将羊毛用于汽车座椅面料上,羊毛现在乃至将来都会继续用于豪华和高端市场的汽车中。羊毛吸湿性好,比涤纶具有更好的热舒适性。通过锆化处理的羊毛,其可燃性可降低到很低的水平。根据不同部位的汽车内饰织物要求,合理进行有关的纤文材料的混纺,实行优势互补,生产高性能的新型材料,是汽车内饰织物重要的创新设计空间。
创造有文化品位的装饰环境
长期以来,人们对汽车织物的性能和耐用性方面的技术要求往往超过了其色彩、纹样和质地的设计。随着人们对汽车个性化的要求和织物CAD技术的发展,各大汽车公司加快了对汽车内饰织物的花色品种的开发和注重内饰环境的营造。借鉴服装和家纺的设计历史,开始了自己的标志性设计,对普通型、运动型和豪华型的汽车分别配以不同类型的纹样和色彩,其设计风格随流行变化。人的美感是通过感官与现实的接触来实现的,在决定购买一辆车的时候,感觉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在美学上,汽车内饰设计就是要向消费者传达一个总体感觉,如:豪华、优雅、运动或传统等,让车主置身于一种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触摸新的材料,听到不同的声音(音响),从而激起一种情感共鸣。
我国汽车内饰纺织品设计起步较晚,但是我们有着长期、丰富的纺织品装饰设计的经验。通过装饰纹样,或以精细的织纹,或以粗放的肌理,传达着不同时期各民族的文化内容、社会风情、人文习俗、哲学信仰和审美心理,表达了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装饰的文化性使得图案和色彩能显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不同品牌,不同市场定位及不同类型的汽车,也应该有相应的内饰纹样和色彩设计理念。设计师可在此基础上结合织物生产工艺等因素,构思能让消费者产生文化体验和感觉共鸣的内饰环境。在这方面,除了大提花(机织和纬编)织物的纹样和色彩的创新设计空间外,适合轿车内饰织物的多臂机织物的创新设计空间更多地体现在纱线和织物结构上,如多色组合纱线的应用和大组织循环纹样的多臂织物的设计。
重视汽车内饰的整体设计
纺织品的装饰是一种材料艺术、技术性的美术,是功能与审美统一的体现。在美学方面,汽车内饰空间的装饰应该是整体设计。由于空间小,各种材料占有的比例不同,内饰织物的装饰性就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协调、和谐性。织物纹样与座椅的造型相协调,各部分的色彩相互衬托、和谐统一。总之,要让汽车及其内装饰能向人们传达一定的概念,或是装饰风格,或是它的市场定位,或是汽车销售的地理定位等。
整体展示是评价汽车内饰设计和谐美最好的方法,因为汽车外部的款式风格,内部装饰的环境气氛,应与产品的定位,特别是品牌的形象相适应。许多国际著名汽车生产商家,如法国标致雪铁龙汽车集团,很早就专门组织了“汽车织物流行趋势展”,结合不同的多媒体手段展现他们对汽车的造型、内部装饰、色彩与材料的预测工作。近几年来的国际车展上也不断地推出汽车内装饰的新概念,激励了汽车内饰纺织品的创新设计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纺织品实用与审美完美统一的基础。今天,计算机辅助设计、数码织造、3-D针织汽车座椅、非接触式数码印花、纳米技术、网络交易等技术的应用,使纺织品设计的装饰方向、途径、方法及技术,越来越宽广。这一切都将为汽车的内饰纺织品的整体创新设计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创新设计大体上可以分为:学习型创新;整合型创新;导型创新。这种分类大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类似小孩子先会爬,再会走,再会跑的成长过程。
(一)学习型创新
先说说学习型创新。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不是生而知之的,是通过不断学习而认知的。就像国人学习书法,必先从描红开始,其次是写印本,再次是临摹,然后再汇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那么这个描红、写印本,就是学习拷贝的过程,任何书法大家都不必避讳自己是从学习前人开始的。古今大艺术家在启蒙阶段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基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花过大力气模仿前人的剧本;晋朝的王羲之小时候学习卫夫人和钟繇的书法,宋徽宗的瘦金体大有禇遂良的影响,邓石如开一代书法之先河,大有金石气息,是从碑学儿化来的。雕刻、文学、书法如此,其他艺术门类亦如此,设计如此,企业发展也如此,所以可以看到学习和模仿在创新之初的重要。
学习是创新的前提,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学习的积累,也谈不上日后的创新,所以凡是刚刚起步的时期,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这个规律,是谁也逃不过的。
学习型创新的另外一个代名词就是模仿和抄袭!也是在当今汽车界所诟病的。如果学习型创新像学习写字那么容易,在家描描红,临临摹,也无可厚非,但是一涉及到市场化的经济利益,那么模仿和抄袭就麻烦大了。比如“奇瑞QQ外观抄袭通用SPARK”,长城汽车“炫丽”在外观设计上和丰田公司“Yaris”有极多相似之处,双环来宝与本田CRV之争,比亚迪F1抄袭丰田Aygo,比亚迪F3与丰田花冠的抄袭之争,长城精灵侵权抄袭熊猫……不论是否真的侵权,我们确实留给人家太多的口实。当然在极力狡辩中规避知识产权的风险,撕去那张透明的画皮,我们看到的是一颗罪恶的灵魂还是鲜活的幼稚生命?
在大量的客观事实面前,可以判断我们中国的设计还处在学习型阶段,抄袭和模仿是必经之路,是谁也无法绕开的结。
学习模仿欧美设计是我们是必然要经历的,人家欧美汽车设计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而我们才起步,不学习行吗?
闭门造车只能是死路一条!
模仿和抄袭是学习的捷径,当年韩国和日本不也是在模仿和抄袭中成长中长大的吗?
谁都是从孩童时代长大的,谁都有“扣扣屁股咋一咋”的童年,所以不必太在意这种跟随的策略。
只是我们不是在大叫抄袭有理,抄袭万岁!
而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判断这种行径的合理性。但对于当事人我们还是有话要说,其中有的企业在抄袭中成长,有的企业在抄袭中毁灭或止步不前。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完全是当事人不同心态产生的不同结果。一种模仿和抄袭的设计是学习型积累型的,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做充分准备的,是要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努力,是以大的革命式的情怀,以大汽车人的梦想为基础的;而另一种,完全从经济利益出发,以钻市场的空子心态,“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流氓情怀出发的,他们不仅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同时也伤害了自身和他人的利益。比如双环的CEO抄袭宝马,小贵族抄袭奔驰****ART,就属于恶意的抄袭。(请允许我用恶意和善意的模仿,来区分学习型模仿的两类抄袭),如果你在本土上抄袭人家也就算了,国人也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来纵容你的恶搞,但是你还恬着脸大张旗鼓的跑到人家门口恶心人家,这严重的上升到伤害民族感情、民族自信力的高度了!其实是厚颜无耻的愚蠢行径啊!
日本人当年抄袭别国车型的时候,不成文的规则是:这个车型绝不卖到该车型所在的国家,以示对师傅的尊重,也体现了东方人所提倡的廉耻之心。但是我们的本土的企业所作所为,让人寒心不已!这种恶性的广告宣传是饮鸩止渴的,流毒是深远的,期望聪明的国人不要以此为榜样,觉醒吧!阿门!
所以,我们搞自主创新,要在学习中创新,走过那段历史,我们就走过了苦难的童年,往事可堪回首?我们依旧向前!日本人用了三十年走出大河民族的汽车之路,韩国人用二十年走出了韩国人的风格,我们中国人用了十年几乎走完了学习型创新的阶段,我们下一步将走向整合型创新的阶段!
(二)整合型创新
所谓整合型创新是相对于学习型创新而言的。学习型创新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模仿抄袭,是盲目的,无目的的跟随,是没有自我的拷贝。而整合性创新设计是有目的的拿来主义,是有选择的学习,是根据自我的需求来设计的。其核心是有灵魂、有生命力的创新设计。
整合型创新设计,表面看就是所谓的“东拼西凑”。就好像借来张曼玉的眼,刘亦菲的鼻子,章子怡的脸型,来组合成所谓的“美眉”。当然这也无可厚非。
所谓的创新,就是新鲜的创造,新鲜是人们的一种感受,一种未曾经历的体验;而在哲学意义上讲创造就是元素的重新组合,一种新鲜的组合。
过去,我们总认为所有的创新或者原创就是纯粹的创意,天马行空的概念和无中生有的天外来物。这种理解其实是不对的,任何创造都是有基础的,那些创造的本体——元素也好,要素也好,都是作为自然的基本单元存在的。所以神学家Willianm.R.Inge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原创就是没有被发现的抄袭(Originality is undetected plagiari****).中国的美学家朱光潜也说:“创造不能离开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创造”。
所以创造就是元素的重新组合。
这种组合是一种新的组合,形成一种新的节奏、韵律,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能使人眼前一亮。这种新的组合,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因为它有了内在的神,有了自我的意识。正像我们都有五官,但是每张脸却是不同,有的人贼眉鼠眼,有的人慈眉善目,有的人鼻直口方气宇轩昂,这种五官组合后形成的感觉,是受人的内在精神和气质支配的。
所以,整合创新更强调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汽车设计中,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引进国内的韩国第四代索纳塔汽车造型,就是整合创新的最好诠释。“索纳塔=捷豹+奔驰”,可以用这样的大体公式来解释索纳塔在车身造型的创新设计,它提取了捷豹式优美的车身曲线,其仿古式的鸭尾微微下溜,前连体的双圆大灯就是奔驰E级的翻版,但是这两种模仿,让捷豹和奔驰公司都无话可讲,进入了“似与不似之间”的地步,又规避了知识产权的风险。只能说人家“偷得妙”,“偷得巧”,偷的东西像自己的一样自然。不管现代公司偷也好,还是抄袭也好,这个度的掌控就很有艺术了。索纳塔造型从整体到细节借鉴的都恰到好处,感觉很和谐,动感而流畅。其内在原因是他们在设计时根据该车的尺寸、比例和结构,注入了韩国人本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它不是欧美的,也不是日本的。韩国人特别的讲求肌肉动感,所以我们看到所有要素的组合,都被这种感觉和韵律很好的控制着,形成了微微膨胀的张力,流动的肌肉线束,这也形成了索纳塔造型上的独特魅力!索纳塔的成功是整合创新的成功。
它给我们现在的中国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样本。也是我们当下设计正在走的路。那个纯粹模仿的年代已经过时了,我们应该觉醒而警醒的走在整合创新的路上。
整合型创新的关键,在于我们能清晰的看到“自我”。一个差异化的自我,时间上是一个新时代的自我,空间上一个东方人的自我,情感上是一个华夏民族的自我,综合的讲就是文化和品牌有的放矢,有了定位。有了这些,我们以我们的审美情怀来整合设计,来创造我们想要的产品,聚天下之宝器,和时代之精华,为我所用,来展示我们造物的品味。
那么这种自我品味的高度,就决定了整合设计的高度。那些掌控整合设计生杀大全的企业高层的审美易趣,和人格精神,才是决定设计的根本。
当下的中国设计水平,不仅仅是本土设计师的功力和水平,更有决定意义的是那些真正的“设计总监”的内在功力和品味。
权利和艺术的高度统一,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色。所谓“政教合一”,自古有之,也是一种形式而已。当然西方一些企业在掌控这种设计时的形式,不大和我们一样,也值得我们好好的探究、比较、学习。
特别是那些不具有艺术细胞的设计高管,一定要慎用这把尚方宝剑,不可指东杀西,乱拳开路。当年的哈飞汽车请意大利宾法设计的中意微面的造型,无疑是成功的,其造型现在也不过时,但是哈飞的设计整合仅此而已,以后鲜有杰作了;奇瑞和吉利的造型设计以量取胜(好大一堆),其中不乏闪亮的作品,但却鱼龙混杂,给人一种时好时坏的感觉,一顿乱棍的形象,没有形成统一的内在精神,好像有多个元帅在指挥公司的千军万马,方向不明东奔西跑。
而那些在整合设计中做得比较好的,在国内的车企中比较少。其中,在商用车领域福田汽车是做得比较好的,从轻卡的“欧马可”,到重卡的“欧曼”设计,体现了高度的优雅和力量,极具东方情怀的人文式设计。还有上汽的荣威系列也具有强烈的整合精神,既有着高贵而古典的英伦血统,又有着江南水乡的细腻秀美和生动韵致,这些都与这些企业的决策层审美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经历了市场和时间的检验的成功作品,是难能可贵的,要善于总结,延续历史,形成基调,谨慎前行!
当然,设计在整合中进步,我们的决策层也会在历练中成长!祝福好运吧!
当下我们提倡的集成知识,链合创新,其实也是整合创新。其中,有三个问题得以强调,其一是它更强调周围环境的条件;其二是对资源的掌控;其三是对资源的取舍。第一,环境的问题是基础,是关键,我们的企业是船,而环境就是水,水大才好行船,我们国内的制作业水平提高了,企业产品的提升就有了基础;汽车的零部件制造达到了国际水平,才有我们整车设计走向世界的可能,否则都是畅想。第二就是对资源的掌控,要了解资源,国内的、国外的,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解放思想,放眼世界,这一点我们已经做到了;还有就是取舍的问题,就是“唐伯虎点秋香”了,要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来占有资源,什么都要,最终什么也不是,高档高配,低档低配,各取所需,不可错位!
看来集成知识,链合创新既是技术的,也是艺术的!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第三阶段的引导型创新。
(三)引导型创新
引导型创新设计其实是整合型创新设计的延伸。
都是创新型设计,只是整合型创新还有着“某些原来”的影子,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引导型创新设计是在组合要素、形成新的节奏韵律的同时,无论内在的精神品质和外在的形象都给人以全然不同的感受,一种从未体验的新鲜快感。它是人们经验范畴以外的大胆的设计,是时间上的超前设计,在空间上是属于“天外来物”的设计。
如果把上述三种阶段的设计逐级堆成金字塔,那么无疑引导型创新处在金字塔的顶部,所谓高出不胜寒,便可知引导型创新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引导型创新设计的作品更强调它的概念性。它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引导性和宣传性。其探索性在于它提供了某些概念,或是实体,模拟了未来的某些可能性,其作用就是为创造新的价值,挖求新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思路;引导型的设计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新、奇、特,对大众的眼球有巨大的杀伤力;同时具有彰显实力,树立良好公司形象的宣传广告的性质;他们不仅仅是具有“花瓶”的效应,还具有把新的审美、新的技术、新的消费意识集于一身的演示功能。代表了市场的动向与趋势,成为流行或是另外的经典,大的意义上讲它是未来文化发展的策源地。
引导型创新设计的这些特点,形成了它的稀缺性和高难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那些在业界执牛耳的企业,大都是行业的引领者。比如汽车界的宝马、奔驰,例如当年宝马的“反凹面”(燃烧的表面)设计刚刚出来的时候就饱受争议,“那是被撞坏了屁股”,人们用这样恶毒的语言来非议这种设计,但是没过多久,善变的人们竟然接受了这种变革。“反凹面”的出现,也是钣金拉延工艺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技术表现,其工艺可以制作出更加复杂而精良的曲面。这是支撑这种思文变革的物理基础。宝马是超前的,是大胆的,同时也是成功的。同时这也与宝马的品牌精神:运动、青春、活力,相互照应。
宝马是以实力为后盾的,所以它敢于这样做。同时这种引导型创新也为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最终更强化了它的实力。
而在IT业的传奇“苹果”公司,同样以创新设计起家,后来固步自封,不兼容的设计背离了时代的潮流,错误的判断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把行业的引导者拱手让给了IBM和微软。苹果计算机公司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十多年后强势回归,带来了引导型创新的源动力,开启了苹果的新时代。苹果不再强调做大做强来超越IBM和微软,而是在其专业的领域努力创新,做精做细,引导未来,创造更高的利润,在金融危机到来的今天美国,成为逆势上扬的标志性企业。
创新,永不止步的创新,引导着企业的真正核心竞争力。
但是我们在看到引导型创新给企业带来丰厚竞争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忽略了,这种引导型创新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引导型创新设计的方向性正确与否,或是时间上是否过于超前,或是空间上是否错位等等。
方向性错误的典型例子,是美国本土的三大汽车公司,在高油价的时代,他们还固执的坚持开发他们的大排量大功率的汽车,豪华奢侈,粗狂而豪放是他们所标榜的态度。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或许他们转型太慢了,或者是惯性使然,很难瞬间改变传统的观念和几十年的生存状态,因此他们今天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方式买单了。
对于时间上的超前,我们看看梵高和毕加索的对比就清楚了。他们的作品在今天都是天价,屡屡刷新拍卖记录。他们都是时代的引领者。不同的是梵高大大的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至少超前了50年,他的作品在今天享受着世人艳羡的目光,而梵高活在世间的时候却尝尽了人间的冷暖,不被世人和同行的理解和认同,最终癫痫病屡屡折磨他脆弱的神经,导致他最终自杀身亡。梵高的伟大,在于他超出了时代,梵高的悲剧也在于他超出了时代。而毕加索不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享受着巨大的荣光,在于毕加索深谙时代的脉搏,走在时代的最强音上。所以收藏家马未都先生也说,超越时代一大步的人实际生存状态是艰难的,超越时代一小步的人才是时代的引领者,是真正的弄潮儿!
还有,当年大张旗鼓的进军汽车业的家电企业,奥克斯、春兰、波导、美的汽车计划都寿终正寝了。这些企业在其家电领域赚到钱之后信心爆棚,又困于低利润的格局,急于寻求突破。从而瞄准汽车行业。以为汽车就是四个轮子拉着一堆钢铁在跑的器具,以为在汽车的春天,凡是种子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今天看来这种过于轻率的想法是错误的,教训是巨大和深刻的。企业方向性的投资和开发,关乎着企业的生存的命脉啊!还有时下对于新能源的汽车的开发,被炒得很热,犹如一夜春风来,万朵梨花开。但是时机是否真的成熟?蜂拥而上的盲目狂热,必有急转之下的大溃败。新能源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未来是氢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谁是最终的引领者?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做好创新的准备。但是我们怎样随势而动,迈好引领超前设计的一小步,这既是大胆的,也是艺术的,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砸下大把资金开发我们未能定论的能源替代品,所以需要谨慎而有步骤的前行。
下面来看看在新能源开发中比较成功的例子——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车的设计开发。它的成功在于空间和时间的双重选择的正确性。其中重要的是在空间地点选择上的正确性,其海外上市的地点选择在发达的美国,更是强调环保的加利福尼亚地区。所以在政策和民意上都踩在了点上,车型的大卖成为必然。而在国内,新能源车以其独有的环保节能等特点,一直都是厂家研发的重点,但是由于价格相比同级车要高出许多,使用环境和配套设施都不甚理想。所以一直都“叫好不叫座”。但是随着燃油税的出台,到店看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明显增多,甚至增加了好几倍,不过成交量仍旧没有明显提高。看来新能源汽车在国内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引导型创新设计不仅仅是大企业的专利,所有有志于在未来市场中大展拳脚的企业都会摩拳擦掌,在引导创新中从点突破,量力而为,以点带面,形成新的格局,以期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有所斩获。在电池和电动能源方面国内的相关企业是掌控核心技术的,比起机械时代的传统发动机,我们与宝马奔驰差了几乎百年,要想在这方面与人家力拼,丰田和本田都只能望其项背,我们更不可以不自量力的期望在短时间内赶英超美。所以在新能源转换的汽车时代,国内的汽车企业是大有作为的,因为历史给了我们机会!可谓风水轮流转,未来属于东方的中国!
(四)结束语
我们看到进入汽车行业的后来者,大都经历了学习型、整合型、引导型创新的阶段,或是其中的某个阶段。而今天的中国本土的汽车设计大都处于整合型创新的阶段,中国人做事的哲学讲究“守时”和“守位”,在恰当的时间,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可违背历史潮流,开倒车,还做恶意抄袭的傻事;或是不自量力的投入大笔资金做超出自身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在学习中成长,在整合中找到自己,不断的创新,不仅要做大、做强、更是要做精自身的业务。目视前方,脚踏实地的前行,在历史的大环境、大变革中,等待机会,借势而起,成为行业的引领者。那将是每个具有大情怀的汽车人所期待的,所要努力达到的! [1] [2] 下一页
浅谈汽车工艺与材料的创新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