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张三丰》观后感
《太极张三丰》这部影片展现了伟大的道教心理分析师张三丰同志如何克服意识-无意识的两极分裂,走向自性圆融的光辉历程。"号召全国各地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保健师,心理分析师,精神分析师,精神科医师广泛开展发动掀起一场讨论张三丰,学习张三丰的活动运动高潮。让我们继承张三丰同志的精神,把张三丰精神落实到我们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
在李连杰主演的多部影片中,都可以看到一个人从一介武夫转化为武学大师的历程中,必然经历一段沉闷的、黑暗的、抑郁的"孵化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莫过于《太极张三丰》和《霍元甲》。《霍元甲》更多展现地是在儒家语境下自恋性变形转化。而《太极张三丰》表达出的是道教语境中的虚空性变形转化。
在这个孵化期,一个人的注意力从外界开始完全退入内心,开始探讨生命的本质和终极意义。"内向性"是变形转化的孵化期的典型特点。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论其依存的超越背景是儒释道的那一家,都会注重定期保持生活形态的一定程度的"内向性",儒释道的修行者们每天都有定期静坐、默想、内观的习惯,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全然的"闭关",这样,当生命中变形转化的时刻来临之时,就可以顺利地度过。
因为变形转化不是一个快餐店的汉堡,你可以随时订购或者退货的东西,它是生命必然经历的过程,不以人类的幻想而改变,就像大陆板块的运动造成的地震,不会因为地震带还生活着几千万鲜活美丽的生命,它就不会降临一样。
定期内向性修行的生活就像怀孕的女人要休息一样,是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和顺应。如果这种模式消失,变形转化仍然会继续发生,但是这一次它就不是以超越性变形转化的形式出现,而是以精神病/神经症的形式宣告它的来临,它的来临往往跟随在生命中一次次丧失体验之后。
这也是为什么顺着中国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传统生活方式的被摧毁,心理障碍不必避免成为人民群众的最热门的流行病的原因。
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人千年来建立的自信和自尊土崩瓦解,现在中国人的自卑达到了五千年来的顶点,大概要超过元朝那一次。中国人对自己文明发展模式完全失去了信心,而完全像列强认同,期望通过科学和强权来重建自信,这种全民族上下一心犹如被强奸的女人从此变成悍妇的对攻击认同的机制的一个作用就是,一方面传统文化传承基本上被彻底抛弃或者变成掩盖自卑的自恋认同的客体,一方面心理治疗/精神分析得以兴起填补空缺,就像农村奶妈被双鹿牌奶粉代替,双鹿牌奶粉又被雀巢牌奶粉收购一样。
所以在《太极张三丰》中,"张君宝"变形转化为"张三丰"的过程也是以一种创伤性转化的隐喻表现出来的。张君宝面临了一系列的丧失体验--被身份认同的归宿地(少林寺)驱逐,被理想化客体(师兄董天宝)出卖,被另我自体客体(江湖朋友)误解。这些丧失体验和与之伴随的内疚感(幸存者内疚)促发了张君宝一次创伤后精神病的发作。
正是这次创伤后精神病,启动了其生命中早就已经预设好的超越性程序,让张君宝走上了内向性超越的道路。整部《太极张三丰》,最值得玩味和深思也就是张君宝养伤悟道那一段。
张君宝的师兄,董天宝,似乎是作为张君宝的人格面具的象征而存在的。在道教心理学的话语中,认为人类癫狂和短命的根本原因在于意识自我(识神)沉溺于神经生物学的存在(七情辣欲),这个过程叫做"外化"。"外化"的害处不仅仅在于会让人心理不平衡,最重要的是丧命,"昔夫子与颜子登泰山顶,望吴门白马,颜子见为匹练,太用眼力,神光走落,故致早死,回光可不勉哉!"。
董天宝,就是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外界的代表。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其实董天宝是个非常优秀的职场人士,很适合做销售代表或者经理。他为了业绩可以辣亲不认、抛弃尊严、拼命向上。但是在道教心理学立场上,这种拼命工作的生活方式是对身心非常有害的。当前职场人士广泛存在的免疫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死亡似乎对此是一个佐证。有人说过,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把60-80年代出生的这三代人牺牲掉,这个"牺牲"现在看起来不仅仅是精神的牺牲,也是肉体的牺牲。
《太极张三丰》观后感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