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浅谈梁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更新时间:2010-1-17:  来源:毕业论文
浅谈梁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梁平曾是古代巴国的腹心地带,也是天性勇悍的巴人和巴文化的活跃地带。在民族迁徙和融合中,形成了"巴地多楚风,楚地多巴俗"的文化状态。秦统一巴蜀以后,以农耕经济为特征的秦汉统一的中原文化是主流,巴文化的不少精华也由此渗入秦汉文化。梁平完全融入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自古以来梁平人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的地方文化。既有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有形文化遗产,又有主要通过"口传身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口头传承下来的民间故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梁平平坝地区的民间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且富有个性,总的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第一,历史悠久。梁平古称梁山,解放后更名为梁平。从梁平袁驿出土的汉砖,其挥镰、舂米图案,显示出梁山两坝百亩良田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同时也反映出,在农耕时代,平坝往往是周边山区的交通枢纽和经贸、文化中心。《梁山县志.舆地志》这样评价梁山:"人多劲勇,士笃儒风,稻田繁芜,农力于田。"梁平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纳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神话传说、民间戏曲、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中都有诸多体现。如民间传说中的老鼠嫁女、竹禅画慈禧、马儿门神、来子德中举等故事,长期以来被不断传诵,对增强梁平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梁平民间音乐、戏剧种类繁多,如梁山灯戏、梁平癞子锣鼓、梁平吹打、梁山皮影戏、梁山木偶戏,在梁平平坝地区广泛流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山灯戏,俗称包头戏,又称胖筒筒。它源自当地的"玩灯"、"秧歌戏"、"端公调"等民间形式,发端于明朝中叶,盛于清代,流传于长江中下游和南方13个省数百个市县,从而形成了与数十个剧种杂交渗透的"梁山调腔系"。它东自福建,西到四川,北起秦岭,南至北粤,纵横数十万平方公里。还有流传1000年的梁平竹帘,早在宋代,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有"天下第一帘"之称。同时还有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康熙、雍正时已相当发达,民国时达到鼎盛期的梁平木版年画,人称梁平"三绝"。这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文化研究价值,灯戏、年画被誉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深受民间艺术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第二,凸现农耕色彩。梁平地形以两槽一坝、丘陵起伏为主,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前后50余年间,战乱不断,朝廷下诏"湖广填四川",移民为梁山县人口的主体,移民文化融入当地文化之中,当地文化在移民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变化与发展,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梁平民间文化融入巴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包含了各种艺术形式,植根于农耕本土,农耕文化孕育并深刻影响着民间文化。与农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比如民间舞蹈"打春牛",又名"鞭春"源于汉代。过去每年的立春日,皇帝必亲赴耕地,表示重视农业、劝民扶桑 。各地官员以"打春牛"的仪式来勉励农民耕作,这一风俗在梁山县流传数百年。同时在梁山"打春牛"逐步演变为送春帖,春帖类似今天的历表,只是在上面加印一幅《春牛图》。这种春牛日历表,名叫"春帖",书店没有卖的,由民间专人送到户,送帖人在送帖的过程中,通过演唱可以获得少量的钱财。从而"春帖"中的春牛,是人们通过这一形式来信奉牛神,祭祀牛神,以实现吉祥平安,人寿年丰的愿望。这一表现形式,它来自乡野,同时也给村民提供精神的食粮和情感的愉悦。它的形成发展与乡土环境及民俗文化密不可分。梁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农业文化的载体,而且是农业文化的独特性的具体表现,在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仍然遵循着自身发展的规律顽强生存,是农业环境下文化价值的代表。
第三,富于原创性。当历史进入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期,梁平这块土地有幸接纳了由浙江回归巴蜀的一代宗师破山海明。破山是一位身穿架裟的诗人和艺术家,其书法浑朴大气,佛门内外奉若神明。郭沫若有"丈雪破山人已缈,几行遗墨见薪传"的诗句。启功有"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见几曾。笔法晋唐元莫二,当机文董不如憎"的诗句表达追慕之情。破山开创双桂堂法派,最具有原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神韵说"在文学史上开诗歌流派的先河,促进了清朝初年诗歌创作的繁荣。梁平由此步入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瞬,成为西南政治、文化的中心,而这辉煌所依赖的则是佛教文化的传播。
双桂堂作为禅宗传授的佛教祖庭和诗书并举的文艺殿堂,随着各方人士的往来交流,宛如一个特别的文化集散地,并以其浑厚的内涵推动了地方文化的迅速升温。这时全国众多信徒前来双桂堂除修持佛学外,还学习诗文、书画,擅长诗文书画者不乏高手,这些人在梁平生活期间的文艺创作对当地人士不无影响。梁平范围内掀起学习诗文书画的热潮,道光年间,县令徐名湘之所以建立"文风塔(另名文峰塔)",也是要唤起大家对文化的热情,以免落得没有文化风尚的骂名。
第四,地域性。梁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征明显,以竹文化而言,当地人民历来就有"不可居无竹"的生活习性。梁平是古代竹帘的发源地,以竹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如手工竹纸,竹编工艺、竹雕工艺、竹帘画、梁平木版年画等,它们都以竹为依托,以民间工艺为基础,形成众多的大小作坊。流传至今的民间工艺有些拥有1000多年的历史,最少的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从巴蜀多竹的自然环境中,巴蜀的竹崇拜和巴蜀文人对竹的集体青睐是否可以找到这种思潮来源的一些端倪呢?我们可以从清代梁平双桂堂第十代方丈竹禅创作的四季墨竹图中,看到他一生对竹子的嗜爱到了近乎癫狂的地步,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人的一种精神风貌,赋予了竹子独特的精神内涵,这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第五,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梁平处于川东交通的重要位置,据《梁山县志》记载:"昔日梁山乃巴蜀重要驿道贯穿之地,古时为商贾、文人于三峡入川,在万州登岸赴蜀都之必经。县西袁坝驿即较大古驿栈,曾沟通川东忠、万二州与川北绥定、顺庆二府重要通途。故尔商贾、文人,武士过往频繁,梁山经济、文化必然相应发展。"
梁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是在与周边地区的不断交融中发展。如梁山皮影戏、木偶戏、就受川西、川北的影响,梁山灯戏,早于清代乾隆年间已在川东、川南一带流传,并以"梁山调"、"良善调""川调"之名,在邻省湖北、湖南广为流传。据一些专家考证,它先后传至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几省,渗透到许多地方小戏之中 ,可见其影响之远,艺术感染力之强,因此,决不能轻视与忽视。纵观全国各地生产的木版年画,可以明显地看出,湖南滩头年画与梁平年画大同小异,这种惊人的一致在全国是没有第二家的,从造纸到年画制作过程在一地完成的也只有梁平与滩头两地。其题材、构图、造型、色彩、工艺原料、工艺流程都与梁平年画一致,许多专家撰文论证说梁平年画影响了滩头年画,这个话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梁平还有挑花刺绣、石雕木雕、油纸撑花、油纸折扇、纸壳面具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受到外来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其它地区。在外来民间文化的影响之下,梁平民间文化自然会在差异中寻找自我文化的存在,使其发展更加充满生机。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梁平各种民间艺术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在传承中求发展,它们融为一体,构成了梁平民间艺术的母体,就是这个"下里巴人"母体孕育了而今梁平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全国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县之一。
浅谈梁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