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第九交响曲听后感

更新时间:2010-1-17:  来源:毕业论文
第九交响曲听后感
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完成于1824年2月,最初没有标题,后人加了一个很拗口的标题"最后有席勒的欢乐颂合唱曲的交响曲",英国人习惯于称它为"合唱交响曲"。应该说,这是第一次把人声引入交响曲的创作,当时引起了音乐界的轩然大波。
贝多芬一向喜爱席勒的作品,尤其是《欢乐颂》。传说19岁时,贝多芬就起意用音乐来表现这首颂歌。从1809年开始,贝多芬不断地思考这部交响曲的构架,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不断反映出对第四乐章合唱主题的构想。但是直到1822年,才开始正式写作,并在两年后完工。
1824年5月7日在文也纳,这部人类音乐史上的巨著首演了。贝多芬由于已经全聋无法担纲指挥,只得坐在乐队中。由于此前他全聋时指挥演出出现过差错,他只敢背对观众坐着。这部伟大的作品首演异常成功,可是此时的贝多芬,已经无法听到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呼了。直到一位乐手让他转过身来,他才了解到自己的成功,并且激动得热泪盈眶。
可是,又有谁记得,当这部交响曲的首演取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后,扣除演出费用,作曲家只拿到了可怜的420古尔登的酬金,还不包括需要支付的杂七杂八的零星用度。当朋友们把帐单递给贝多芬时,作曲家跨掉了……
当时的贝多芬,正处在精神和物质生活极其困难的时期。19世纪20年代初的欧洲,正是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四大强国在文也纳会议上决定恢复封建君主制,并且迅速成立神圣同盟,四处镇压欧洲革命的时期。而贝多芬自己,贫病交加,还要费心费力去关心他那个不成器的侄子。就在这种状况下,贝多芬仍然创作出了这部人类欢乐的最强音!
不管如何,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遗产,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的珍惜。对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演绎,版本众多,公认最出色的,是德国指挥大师威廉.福特文格勒(Wilihelm Furtwangler)1951年7月在拜洛伊特音乐节上的现场录音。貌似这个瓦格纳专场音乐节上演出其他作品,老福也是头一份。贝多芬的欢乐颂唤醒了大战后待整的残破心灵,也让后人燃起重生的希望。
正好请回了EMI的世纪伟大录音系列中的这一张,废话少说,开始吧。
[color=blue]第一乐章,不太快的,有些庄严的快板。[/color]开始的低音弦若隐若现,《音乐圣经》上称为"如阿拉伯神话的恶魔在一股烟柱里消失了一样"。这个令人窒息的背景,是不是指代着当时欧洲神圣同盟的历史倒退?很快新主题出现了,背后的定音鼓似曾相识。贝多芬对定音鼓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到第九交响曲,定音鼓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碎片回旋组成了两股巨大的波澜,在一个相互斗争的上升后达到高潮。然后回到开头,是主题的再现。最后的一系列持续的低音,似乎预示着某种不详,被称为悲剧性的结束。(说实话,本乐章我没怎么听懂)
[color=blue]第二乐章,活泼的快板。[/color]贝多芬一反由海顿创立,并在自已手中完善的交响曲"快板-慢板-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快板"的曲式,在第二乐章大胆地使用了快板,因为在第一乐章的悲剧过后,需要积极的行动。由极负冲击力的鼓声引出的谐谑曲,被有人称为贝多芬最伟大的谐谑曲。不同的动机和形象在这个乐章里面交织,略带田园风格,有点小步舞曲的意味,可是又带有明显地不安。显然,这种对欢乐茫然庸俗的追求,充其量只能算一种小资情调的戏谑,并不是贝多芬所喜欢的。因此,作曲家匆忙地结束了这个主题。
[color=blue]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中速的行板-柔板。[/color]本乐章也是一反常态,本该是谐谑曲的地方使用了慢板,这是对前两个乐章的思考。由神秘色彩引出的如歌的柔板,带着抒情的诗意,表达了作曲家内心的微妙情感。第二主题是带有舞曲风格的行板,在变奏中出现,丰富了沉思性的旋律。可是,这个优美的却使我昏昏欲睡,正如贝多芬在手稿中记录的他本来想加入的歌词:"噢,不,不是这样,我所要求的是另一种使人感到快慰的东西。"几处异军突起的号声,粗暴地打断了沉思。欢乐,不是靠冥想就能得到的,需要人们自己去努力争取!
[color=blue]第四乐章,急板-不太快的快板-很快的快板-急板-很快的快板-活泼的,进行曲式的快板-庄严的行板-始终充满生机的快板-不太过分的快板-适度的柔板-极快的急板。[/color]从这个标题就能看出本乐章思想的极度动荡和升华。这个乐章已经成为了人类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与以往所有的交响曲不同,第四乐章是作品的中心,也是作品的高潮,前面三个乐章,完全都是为了这个乐章服务的。
一开始,铜管组、大提琴组和打击乐组用毫无花巧的急板,定下了本乐章的基调,被瓦格纳称为"可怖的号角合奏声"。接着,在低音弦乐的宣叙后,依次出现的前三个乐章的主题,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迅速地否决掉。我记得在中央电视台的《交响音乐史话》中介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用了这样很形象的蒙太奇手法:前三个乐章,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演奏出每个乐章的主题后,然后迅速切换到全屏黑底字幕"不!不是这个"、"不!也不要这个!",接着就是电影中贝多芬创作时焦躁不安的情景。据手稿记载,贝多芬本来准备在这里就引入人声。经过三次否定的对话,隐藏在背后的《欢乐颂》主题被大提琴带到前台,然后经过中提琴、小提琴、管乐组的升华,"可怖地号角合奏声"再次出现之后,男中音终于开始出来代表贝多芬明确地回答:"啊,朋友,不要旧调重谈,还是让我们把更愉快的歌声来汇成欢乐的合唱吧!"接着,脍炙人口的《欢乐颂》终于呈示在人们面前: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光芒灿烂照大地。
我们怀着火样的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
独唱或重唱引出各段,然后由合唱加以重复,色调不断变化,升腾。
接着,乐队用一个加入了打击乐的,进行曲式的间奏,引出男高音的独唱,使得这首颂歌也变成了争取光明的战歌。
经过合唱重复后,又是乐队一个宽广的间奏。紧接着,《欢乐颂》以新的节奏由合唱团唱出,更加豪迈。然后转入庄严的行板,合唱团以类似圣咏的风格唱出对天堂的敬仰。然而,天堂毕竟遥不可及,这个主题很快与《欢乐颂》的主题交织在一起,热烈地表达出对造物主的赞美。
急促的弦乐组,引出了瑰丽的四重唱,开始了《欢乐颂》最后一次变奏。节奏在不断加快,合唱、打击乐逐渐加入,气氛在不断升华,欢乐笼罩了大地。全曲在暴风骤雨般的热烈中,达到了最高潮,带着对全人类团结友爱的呼吁和追求欢乐的胜利结束了。
作为对比,还听了卡拉扬1962年指挥柏林爱乐的录音,这也是我听过的第一个贝九的全本。上世纪60年代初正是指挥皇帝的黄金时期,年富力强、意气风发的卡拉扬,对贝九的演绎比经历了二战沧桑的老福,足足快了7分半钟,尤其是第三乐章,就快了3分半钟。
用辛丰年先生的话说,"最好是把听"第九"作为对贝多芬殿堂的巡礼的一个高潮,当作一件庄严的大事放在后期来进行。不是要你搞什么焚香点烛的"初听式"。而是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近乎虔诚的心情,来享受那庄严美妙的"第一印象"!"看了这段话,我听这部巨著也是沐浴未斋戒,战战兢兢。听过四次之后,结合各种书籍,方有上面的感受,与诸君共赏。
第九交响曲听后感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