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古都赏析
揉碎在创作中的人生 —从《古都》看川端康成 摘要
一提起川端康成,大家都会想到他的《雪国》,它是川端康成在传统的再创造方面取得的更大成就,标志着创作的成就,使川端康成成为蜚声世界的作家。但人们也不能忽略他的另一部作品《古都》,也就是川端康成最后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他之所以会获得如此殊荣,就是因为它是最能体现川端康成风格及人生经历的作品。从另一个方面宣扬了日本的传统美、自然美、人情美。《古都》并不像《伊豆舞女》《雪国》等小说那样主要人物都是有模特儿的,这部作品的所有人物都是虚构的,他也没有像一般小说那样依靠戏剧性的情节和矛盾冲突来发展人物的感情、性格,而是更多的通过细腻微妙的感情线索,将笔触伸向人物内在的心理层次,挖掘人物的心灵美、人情美。而在这种深入挖掘中无不透漏出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这大概也是作者能够继《雪国》《千只鹤》后,再次取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就《古都》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孤儿+弃儿,孤儿+弃儿形象是川端康成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古都》中体现的最为深刻,是通过作品中的语言、细节描写来体现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是自身经历的体现。(2)自然意象,不单是为了构成环境,也不仅是限于烘托气氛或渲染情调,而是将人物的感情生活投影于自然,假托于自然,借自然景象以寄意抒情。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人情美。(3)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象上,同时也体现在对姐妹美好心灵的描写上。对美的追求也升华为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最后作者以死作为对美的最高体现。
[关键字]:孤儿+弃儿;自然意象;美的追求;
Chinese summary:Mention the chuan carries the kang to become, everyone will thought of his 《 snow country 》 , it is the 川 carries the kang to become at traditional create again the aspect to obtain of larger achievement, symboliz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creations, make the chuan carry the writer that the kang becomes to become a world of fei.But the people also can't neglect another of work 《 thou all 》 , is also a 川 to carry the kang to become a work that acquires the Nobel literature prize.The reason that he will acquire the such unusual honor, be because it is most the ability body the chuan carries the work that the kang becomes common practice the space and life experience now.Publicized the tradition of Japan from another aspect beautiful, the beauties of nature, human feelings is beautiful.《 Thou all 》 be unlike also 《 the yi bean dance-hostess 》《 snow country 》 etc. novel so the leading figures all have the model, all persons of this work are purely imaginative, he also didn't be like the general novel to depend on so the details and self-contradict conflicts of the dramatic to develop the person of affection, personality, but pass the delicate and delicate affection clues morely, stretch style of drawing toward inside mental layer of person, scoop out the mind of the person beautiful, the human feelings is beautiful.And all leak a life of author's oneself to experience in this kind of thorough excavation, this probably is also an author can after 《 snow country 》《 thousand crane 》 after, obtain one of the reason of the Nobel literature prize again.In regard to 《 thous all 》 , can carry on the analysis from following severalses:(1)Orphan+ foundling, orphan+ the foundling image is a chuan to carry the kang to become the work of a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zhu , the body is most deep now in 《 thous all 》 , describing to come to body through a language in the work, detail now of, the true and vivid depiction is the body that oneself experience now.(2)Natural idea, not only for constituting the environment, also not only is to be limited by to set off by contrast the atmosphere or exaggerate the sentimental appeal, but cast shadow the affection life of the person in the nature, make false pretenses in the nature, borrow the natural prospects to send the idea sentiment.Full body now the beauties of nature and human feelingses are beautiful.(3)Pursue beautifully, not only the natural prospects of now of body up, also body now to the sister depiction of the fine mind up.To pursue to also sublimate for the author's comprehension to the life and the feeling 悟s beautifully, finally author with die the conduct and actions to the beautiful tallest body now.
Key word:Orphan+ foundling;Natural idea;Pursue beautifully;
一提起川端康成,大家都会想到他的《雪国》,它是川端康成在传统的再创造方面取得的更大成就,标志着创作的成就,使川端康成成为蜚声世界的作家。但人们也不能忽略他的另一部作品《古都》,也就是川端康成最后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他之所以会获得如此殊荣,就是因为它是最能体现川端康成风格及人生经历的作品。从另一个方面宣扬了日本的传统美、自然美、人情美。《古都》并不像《伊豆舞女》《雪国》等小说那样主要人物都是有模特儿的,这部作品的所有人物都是虚构的,他也没有像一般小说那样依靠戏剧性的情节和矛盾冲突来发展人物的感情、性格,而是更多的通过细腻微妙的感情线索,将笔触伸向人物内在的心理层次,挖掘人物的心灵美、人情美。而在这种深入挖掘中无不透漏出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这大概也是作者能够继《雪国》《千只鹤》后,再次取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就《古都》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孤儿+弃儿(2)自然意象(3)美的追求。从这三个方面,无不透露出作者自己的人生。
1、孤儿+弃儿
孤儿+弃儿形象是川端康成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多次在作品中体现了这一个形象。其中在《古都》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及深刻,就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会出现孤儿的形象,同时也会伴随着弃儿形象的出现。使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更加生动,吸引读者。而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孤儿+弃儿形象并不是一开始便交代他是孤儿,他是弃儿,而是通过作品中的语言、细节描写来体现,让读者更深刻的体会到作为孤儿+弃儿形象所具有的独特的性格特征。就像在《我的自传》中说的:“可能是由于我是个孤儿,是个无意可归的孩子。哀伤的,漂泊的思绪缠绵不断。1
《古都》中的这对孪生姐妹被川端康成设置成了孤儿+弃儿的组合,千重子虽然成为富贵的丝绸批发商的千金小姐,但她的生活却不象别人眼中那样幸福,因为在她的心里有种刻骨铭心的悲哀,“我是个弃儿”2就像她对真一说的那样,弃儿的谜团始终困扰着千重子,她也曾问过妈妈“我是个弃儿么?”3但母亲却一再的否认。但在她心里面却坚定的认为自己被生身父母遗弃的,这也正是像她后来与苗子同衾而卧时对苗子说的:“也许幸运是短暂的,而孤单却是长久的。”
而生长在北杉山村的苗子,虽然没有被遗弃,但在她很小时母亲便去世了,而后父亲又在砍伐杉树时摔死了。于是她变成了举目无亲、孤苦伶仃的孤儿。这种塑造指导下的川端康成文学,是带有明显的孤儿伤感禀性和为悲哀和寂寞的人生创造理想与生的力量的川端康成式的文学特征。
“孤儿根性”在川端康成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在《拱桥》中也有这样的情节: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在拱桥上被他的母亲告诉说:“他的生母前些日子去世了。”4这是一个多么残忍而又冷酷的事实,本身作为一个弃儿就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这时又彻底的成为一个孤儿,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于忍受的事实。这或许也是对这个5岁孩子的一个考验吧!
川端康成之所以在许多作品中都塑造了孤儿+弃儿的形象,又写的如此真实感人,是因为自身的生活体验。他2岁时父亲去世,一年后,母亲病故,遂由祖父母抚养,7岁时祖母又过世,16岁时祖父去世后,变成为真正的孤儿。他将自己的这种孤儿的体验淋漓尽致的融会在作品中,同时不仅是自身孤儿情节,也将这种情节融会到了“亡国亡民”的情节中。他在《我的思考》中说:“在战败以后,比起政治上的愤慨来,更多的是内心的悲哀,我的工作不能摆脱这些悲哀吧。”文学是川端康成借以书写人生的工具,他是在用整个生命在写作,这也是他能三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2、自然意象
以前读到的作品有很多是寓情以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但川端康成《古都》中的表现手法却与此不同,他运用独特的自然意象来表现人物命运及人格美,作者描写自然意象,不但是为了构成环境,也不仅是限于烘托气氛或渲染情调,而是将人物的感情生活投影与自然,假托与自然,借自然景象以寄意抒情。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人情美的契合。
川端康成历访京都后,便决定写一部反映日本传统美的小说。在写《古都》之前,他就谈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我所说的古都,当然是指京都。最近我想写一部探寻日本‘故乡’的小说。可以将它写成历史小说,也可以写成现代小说。但是,《古都》是现代小说。也许成为不能说是现代小说的古式小说。但我从来没把这点放在心上。总之,是要写京都及其周围。比起写人物和故事来,也许写风物是主要的。
一般来说,写自然风物,人们必然会想到日本人所钟爱的花木,如樱花。但作者却没有按着大多数人的意愿,不想重复别人,他却选择很少人去观赏的紫花地丁和北山的杉树。而且文中四次提到紫花地丁,用紫花地丁来暗喻千重子和苗子命运的发展。
首章“春花”是从千重子家宅院中的老枫树上下两株紫花地丁开花的印象情景开始的:
……打千重子懂事的时候起,那树上就有两株紫花地丁。
上边那株和下边那株相距约莫一天。妙龄的千重子:“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识,会不会相认呢?”他所想的紫花地丁“相见”和“相识”是什么意思呢?
川端康成从首章便提出了上下两株紫花地丁,便带有感伤的基调,千重子感叹上下两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识、会不会相认的质疑。就是对自己身世的质问和怀疑。而后面又再次提出紫花地丁“相见”和“相识”是什么意思,便为文后写千重子与苗子相见和相识,埋下了伏笔,引起读者的思考。
第二处是在“北山杉”一章再次提到两株紫花地丁。
千重子把脸转向中院,沉默了一会儿。
“像那棵枫树多顽强啊,可在我身上……”千重子的话声里带着哀伤的情调,“我顶多就像生长在枫树干小洞里的紫花地丁,哎呀,紫花地丁的花,不知不觉间也凋谢了。”
“真的……明春一定会重新开花的。”母亲说。
低下头的千重子,把目光停在枫树根旁那座雕有基督像的灯笼上。(中略)
好象在祈祷什么。
“妈妈,真的,我是在什么地方生的?”
母亲和父亲面面相觑。
作者首先交代了千重子带有哀伤的情调说出自己便是生长在枫树干小洞里的紫花地丁,这便是情景交融的体现。用紫花地丁来暗示自己的命运。后面又问妈妈,自己是在什么地方生的?
表明对自己出生和身世的怀疑,将对紫花地丁生命的惆怅色彩,渗透到人物的心间。这个疑问为情节的再次展开和人物感情流动起了推动作用,同时构成了苗子出场的引线。
第三处是“祗园节“一章出现是这样描述的:
今天晚上,中院那个雕有基督像的灯笼有点亮了,老枫树树干上的那株紫花地丁也依稀可见。花朵已经凋谢,上下两株小小的紫花地丁大概是千重子和苗子的象征吧?看样子,这两株紫花地丁以前不曾见过面,而今晚上是不是已经相会了呢?在朦胧的灯光下,千重子凝望着着两株紫花地丁,不觉又一次噙上了眼泪。
这一章作者点明了上下两株紫花地丁大概是千重子和苗子的象征,他们以前不曾见过面,如今相会,可千重子不觉又一次噙上了眼泪,这是为相聚、相识的喜悦,还是为相聚后将要离别的感伤呢?
文章在“深秋的姐妹”一章也就是第四次提到“两株紫花地丁的叶子却已经开始枯黄了。”似乎是对千重子和苗子的最后结局的暗示,带有浓重的悲凉和感伤的色彩。
以上便是文中四次提到的紫花地丁及他的暗喻意义,文中用紫花地丁的变化来揭示千重子感情色彩的变化。千重子对紫花地丁的感伤也表现了她对自己生命的感伤,在这里,紫花地丁已经与人的心灵、精神以及人的命运相通了。
作品中,作者将个人的个性发展而喜,又由喜而悲,完全溶进自然景物中。除紫花地丁外,北山杉也是作品倾注大量心血的意象,通过北山杉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人物得人格美。作者为了写杉,曾三次到北山杉去赏景观杉,培养创作的灵感,以着力挖掘的内心美。文中写杉,先从千重子喜欢看北山杉开始,按着引出千重子姐妹与杉的命运相关联。千重子喜欢看杉,似乎是因为苗子就生长在山林间,他们的爸爸就是因砍伐杉树时摔下来而死的,这是否是对父亲的追忆。是否是对亲人的期盼。苗子与千重子两人在杉树下躲雨,也是借助杉树的衬托。杉树的挺拔、秀丽与苗子坚强、纯朴、正直的性格相映衬。而千重子与苗子之间的手足情就像杉树一样优雅纤细和微妙,对杉树的描写,已完全超脱了物象本身,而是人物感情命运的写照,达到了主客观、物与我、情与意、形与神的完全契合。
作者在许多作品中都善于描写自然意象,《花未眠》中作者就借花抒情,借花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与他孤独忧郁的心理不无关系。用一朵海棠花在夜里开放却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它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想到自己遭遇的不幸,怀疑生存的意义,看到“哀伤”的海棠花竟然“盛开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美”,于是为花的精神所鼓舞,希望自己像花一样盛开生命的光彩。具有强烈珍爱生命的意识,自然美的博大,崇高永恒,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人应该追求自然美来提升人生境界,这便是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最佳契合。
自然意象的描写无不体现了作者平时细心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人们忽视的不常注意的事物中发现它所蕴涵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充分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在困顿与悲哀中寻找生活的动力与激情。
3、美的追求
对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自然意象上,同时也体现在对姐妹美好心灵的描写上,苗子虽然为姐妹的相聚而欢欣、愉快。但由于想到两个人彼此身份不同,冷静下来,经过深沉思索后是再不愿与千重子接触,更不愿搬去与千重子同住,最后以至凄然的离开了千重子。而千重子虽然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却一直生活在孤独寂寞中,当她发现苗子这个孪生姐妹时,就要将全部的爱倾注在她身上,希望能好好呵护她。
文中写的最为精彩最为感人的便是千重子和苗子几次相逢后,前重子上北山杉找苗子在杉树林中遇上了骤雨这部分。千重子吓的脸色煞白,苗子让她蜷缩身子趴在她身下,用自己的身体几乎把千重子整个人都覆盖住了。苗子为了保护千重子整个衣服都淋湿了,性格软弱的千重子也在听到苗子坚定的话语后,恢复了平静,苗子的体温在千重子的身上扩散开去,而且深深的渗透到她的心底。这是一股不可名状的至亲的温暖。千重子感到幸福,安详的闭上眼睛。
文中是这样描写这段情景的:
两个姑娘所在的杉林,骤然间变的昏暗起来。
“要下骤雨啦。”苗子说。
雨水积在杉树末梢的叶子上,变成大粒的珠子落下来。
伴之而来的是一阵震耳欲聋的雷鸣。
“可怕,太可怕了!”千重子脸色煞白,握住了苗子的手。
“千重子小姐,请你把身子蜷缩起来。”苗子说着,趴在千重子的身上,几乎把他的整个身子覆盖住了。
……
“苗子,雷好象就要劈将过来了!”千重子说着,把身子缩成一团。
“也许会劈过来。不过,不会劈到我们的头上的。”苗子加强语气说,“决不会劈过来的。
于是,她用自己的身子把千重子掩盖得更加严实了。
“小姐,你的头发有点湿了。“苗子用手巾揩扶千重子的头发,然后将手巾叠成两半,盖在千重子的头上。
“雨点难免要透过去的。但是,小姐,雷是决不会在小姐身上或近身旁劈下来的。”
性格软弱的千重子听到苗子坚定的话声,多少恢复了平静。
……
雷声仿佛在他们头上掠过。
千重子脑子里清晰的印上了苗子用身体覆盖自己的形象。
……
这幅美丽的画面将永远定格在那里,让人细细品位那份至亲至爱的亲情。通过这部分的描写,完善了苗子像北山杉生灵一样健康而正直的性格,也体现了苗子为了千重子甘愿付出一切的美好感情,进一步挖掘这个人物的心灵美。
两人物矛盾情感,悲喜交集,达到高潮的是 两人最后一次相会:苗子应邀到千重子家中做客,她为千重子铺床铺。并用自己的身子为千重子温暖被窝,在这种从未有过的最后一次的幸福感中,苗子选择了离开。因为两人的环境、地位、生活道路各异,也为了不打破千重子幸福安定的生活,充分体现了苗子那质朴而美好的心灵。
川端康成之所以将《古都》中孪生姐妹的感情进行如此真挚细腻的描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亲人之间感情的缺失,也体现了作者对至亲至纯的亲情美的无限追求。那时物哀,那是幽玄,千年的境界,千年的美。
社会现实也成就了《古都》的阴翳美。日本投降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由于美军的占领,美国文化方式对日本无孔不入的渗透,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倍受摧残,加上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面临着衰落的危境。这种情形,自然引起一直追求日本传统美的川端康成的莫大关注和哀愁。于是便开始创作《古都》这部作品。文中苗子和千重子重逢而又不能不分离,甚至她们之间的来往也要避人耳目,苗子始终称千重子为“小姐”以保持一定的距离,千重子与秀男彼此相爱却不能结合,有情人终将不能眷属。凡此种种造成姐妹之间、恋人之间的感情隔阂,甚至酿成人情的冷暖和离别的痛苦,究其原因都是由于社会上存在身份等级和门第悬殊,反映了这一贫富差别而形成的对立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过长期封建主义统治日本社会在婚姻问题上存在的严重世俗偏见,以及无法突破的门阀界限。作品的时代气息,不是川端康成偶感而发的,而是在战后的哀愁和美军占领日本的屈辱感的交错中写就的。
《古都》中还流露了些许厌世的情绪和宿命的思想,不遗余力的宣传“命运是短暂的,而孤单却是永久的。”这种思想也是川端康成自身人生观的体现。“人生是苦的,人生是一切苦恼的总和。但当人们认识佛教的真理,了解人生的真谛,就会进入一种烦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入灭’或‘涅磐’的光明前景和理想境界”5
从写《古都》起川端康成就滥服安眠药,而写完后,突然停止服药,却发生了戒药症状及不良反映。被送进东大医院,入院十天左右神志昏迷不醒,他写到了身体的极限。他的自杀除了生理上的因素,还有自身的经历,使他感到人生的孤独、生死的无常,以为生是徒劳,死是绝对的,抱着一种无法离避的虚无感和死的宿命感。他只有用自杀这种方式,孤独的将自己埋葬,以摆脱困难的境遇,保持自己已有的荣誉,保持“川端康成之美”的形象。
也许川端康成的自杀将成为一个永远不解的谜,也许他的死不立文字而在言外,“无言的死”确实给人们留下“无限的话”作为普通人,他尽了心力,走遍了世界,为美奔波到死,而作为艺术家,他觉得死是最高的艺术,死就是生6
《古都》就是川端康成一生的记述与透析,是他的梦想和回忆。
这样的结局对川端康成而言:似乎是一种必然,他的小说表现的是一种古典的精神之追求和美,这样的追求和美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是一种徒劳,是无法实现的梦想。美,往往只能成为精致的灵魂通向死亡的津渡。
注 释
1.《文学自传》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2.《古都》唐月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3.《古都》唐月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4.《拱桥》郑民钦译,见《再婚的女人》,叶渭渠等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页。
5.《佛教的起源》杨曾文著,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年版。
6.《川端康成自杀之谜》www.751com.cn
参考书目
[1] 《川端康成文集》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2] 《文学自传》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3] 《古都》唐月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4]《再婚的女人》,叶渭渠等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5]《佛教的起源》杨曾文著,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年版
[6] 《川端康成传》叶渭渠著,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7]《雪国》川端康成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