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从《火与冰》到《香草山》看余杰的抽屉文学 第2页

更新时间:2010-1-17:  来源:毕业论文
从《火与冰》到《香草山》看余杰的抽屉文学 第2页
1.火与冰中的成长
余杰,1973年10月生于川西平原一个小镇。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本科期间创作了上百万字的作品,先后出版了《火与冰》、《铁屋中的呐喊》、《说,还是不说》、《想飞的翅膀》、《爱与痛的边缘》、《香草山》、《压伤的芦苇》等十余部作品集。他的文章锋芒犀利而又不乏尖刻和偏激,许多文坛前辈无不成为他的批评对象。2000年,他和余秋雨的“二余之争”更是成为文坛聚焦,从此余杰被冠以“中国的第一个李敖”、“北大的第二个王小波”、“鲁迅精神的传承者”等名号。不知道这样的称谓是真的名副其实,还是仅仅只是“炒作而已”。
认识余杰是从他的文字开始,也就是他的处女作《火与冰》。其中的很多东西似乎都在诉说自己的心事,是在与朋友共同分享一些东西,觉得很亲切真实,一些语句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例如:

不要忽视年轻时感动过你的东西。
不要相信年老时你坚持的东西。
前者是纯真,后者是僵化。①

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纯真的可贵,僵化的可恶,是否在警示我们应该有打破传统的魄力,有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应该学习怀疑的精神勇敢地挑战所谓的权威。

连危机意识都没有了,危机便像决堤的黄河水一样席卷而来。②

这是不是人们常说的“居安思危”的思想那?当你忽视一样东西的时候,它便会给你出其不意的打击,这打击有时候是致命的。
余杰的批判里带有一种切肤之痛,呐喊是一种久违的痛,这是它对知识分子病态人格的深刻洞察结果,他在知识分子那里寻找着“被凌辱的记忆”,他从寻找知识分子残缺的灵魂入手,剖析他们的精神结构,指出他们内心的缺陷。在这样一个追求经济效益的社会,保持个性是很艰难的一件事。为了生存,你不得不努力磨平自己的棱角,努力使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如若不然,最后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正也许正应验那句“个性。个性是一捧荆棘,所有的刺都对着自己的肌肤。”。③
他所选择的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这是一条心灵救赎之路。为了飞翔,为了更高更蓝的天空,他仍要不停地寻找更加寒冷的空间。也许他也在寻找一个知己,一个可以真正了解,理解他的人。
人们常常高喊“理解万岁”。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可是理解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事情,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都不同,自然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怎么可能希冀所有人都理解你,你也不可能理解所有的人。男人通常在晚归时让女人理解自己,但是他们却往往忽视女人的感受,不懂得理解女人,可是女人永远都是默默的站在男人的身后,支持、理解、包容男人的一切,这是否是女人身上的母性光辉的扩展,又或者意味着男人更脆弱些。如果套用余杰的话那就是:“渴望被理解的往往都是弱者。相反,没有人能够理解强者。”也许余杰在没有找到知音时宁愿做个不被理解的强者。
然而强者都是孤独的,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高处不胜寒。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孤独的职业。余杰既然选择了这样一条路,那么他就已经做好了孤独的准备,他在孤独中学找着幸福,用自己孤独的篱笆圈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但是写作又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在孤僻的人也渴望与人交流,余杰也不例外,这是因为这点他自己也显得矛盾,这样看来以后文风的改变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曾经是一个余杰的崇拜者,《火与冰》、《铁屋中地呐喊》我都于第一时间阅读。其中的不乏精彩片段,例如:

友情如星,爱情似火。星光虽淡却永恒,火焰虽短暂却热烈。友情照亮对方,爱情是燃烧自我。友情是有条件的,爱情是无条件的。友情是遥远的牵挂,爱情是激越的占有。友情是可以结实的,爱情却完全疯狂的。
爱情本就是种最奇妙的感情,既没有人能了解,更没有人能控制,它不像友情,友情由积累而深厚,爱情却是突发的。它要么救不来,要来,就来得猛烈,令人完全无法抗拒。④

也许这也是他后来为什么与宁萱爱得那样深得缘故吧。
就如同他在《压伤的芦苇》中,他写了许多的情和爱,还有对三位影响他生活的女性的赞扬,以及呼吁人们要有爱的道德演讲。可是说是“满纸情与爱,通篇道德经。”⑤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几位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人,但是即使感激也应该放在心里,付诸行动,并不是应该拿出来渲染、宣扬的,这些赞美的话的确动听,但是却没有任何意义。
这部作品中出现了许多的“最”,最感动,最难忘,最……,可是一个人的一生真的会出现那么多的最吗?究竟这其中哪一个才是你至今仍然感激的那?那么多的感动,真的都打动你了吗?还是仅仅只是为了摆个姿势,给你一种你很善良的假象?真的用心感动过吗?还是只是单纯的矫情和无病呻吟罢了?!所现在觉得余杰的作品再没有以往的犀利、尖锐,不再有那么多震撼人的内容,如果连原本打动人的东西都抛弃了,剩下的恐怕只是空洞无物的说教和矫揉造作的粉饰而已。
现在的我更能够以一种更冷静、睿智、理性的眼光看待余杰的作品。
2.有缺点的精神战士
毫无疑问,余杰是聪明的,才华横溢,并且小有名气。但是每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钻石一样,他也会犯错误,也有缺点。中国文人喜欢自相残杀,余杰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自然也不会例外了。为了使自己迅速成名,他选择了比自己名气大的余秋雨作为攻击的对象。正好他发现余秋雨是“文革余孽”,于是便有可《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的问世。
的确,这使他更有名气,但年轻如他,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攻击为自己埋下了种种恩怨,使其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文革已经过去二十余年,那时的人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的,在红色政权火热的激情面前不少人经历了一个错误的人生阶段,余秋雨是也罢,不是也罢,这是否与他个人品德问题有关已经无从考证,既然如此,为何要将往事重提?!成长在文革后的余杰,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以文革式语言如当年“石一歌”一般对余秋雨裹挟的痞文风格进行了质问,殊不知这对他自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青年作家祝勇说过:“如果将来某日余杰一旦取得话语霸权,那他只能成为一个专制的文化暴君。”余杰的确是一把刺向黑暗的剑,但是这把剑决不能毁灭黑暗。它的光如此黯淡,它是黑暗不可分割的肢体。批评一定要和自我批评结合在一起。余杰却将余秋雨的伤疤揭出来,使别人下不了台,进而使自己扬名。现在余杰也终于尝到了苦头,在你来我往的攻击中,在自认为理由充足的辩论中,余杰是否已经感觉力不从心,精力耗损了呢?如此,即使成名也同样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作为代价,这样的赌注值得吗?同时也使自己陷入无聊的恩怨纠葛中无法自拔。
攻击只是“哗众取宠”的手段,而并非是真正有意义,这只能被别人成为“盗名”。也难怪王朔曾评说余杰:我是流氓我怕谁,但没想到有人比我还流氓,后生真是可畏。
余杰的确不是一个盲从经典的人,就如同他说过的:“对经典的盲从,必然导致对新思想的扼杀。对思想的热爱,必然导致对经典的背叛。”⑥可是经典之所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从《火与冰》到《香草山》看余杰的抽屉文学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