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革”时代,自由被置换成罪恶,人性被贬斥为反动,爱情被抹上黄色。不仅如此,这种最可怕的力量还力图消灭人类天赋的审美情趣和向善的追求,它把文明当作最大的敌人——因此,它认定接近文明的人天生就是有罪的。它以兽性取代人性,它以兽道取代人道。它赞扬愚昧,它歌颂痞子。⑦
这是出现在《铁磨铁》中的 一段话,在余杰看来,文革似乎比洪水猛兽还要可怕,因了它的主导者是人,他似乎对关于文革的所有事、物、人,都没有好感,只是文革被太多人批评了太多年,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现在旧事重提毫无意义。更何况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回忆,尤其那样一段不愉快的往事,为什么要一再让那些经历过伤痛的人揭开已然结痂的伤疤,带给他们更深的痛楚那?难道这样做就仅仅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不同见解,博得别人的青睐吗?如果是这样的目的未免有些龌龊!
人和人是不同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相信一见钟情,更不了解鸿雁传书的爱情,不喜欢廷生的矫情与偏激,但是我佩宁萱,佩服她为了追求心中真爱义无返顾的勇气,她的那句:“当你遇到艰难困苦时,我要和你在一起!”让我深深为之动容。是怎样的爱让她放下原本舒适的生活和人人羡慕的工作,只身一人北上投奔那个没见过几次面的男人,是什么信念支撑她开始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却无怨无悔。在追求物质享受的今天能找到这样一个女子真是不容易,同时也让我看到了爱的伟大。或许他们彼此就是为了对方而生的,也因此更应验的洛扎诺夫⑧的那段话:“我们为爱而生。成就不了爱,我们就会在这个世界上忍受煎熬。成就不了爱,我们就会在那个世界里受到惩罚。”他们找到并成就了彼此的爱,因此他们是幸福的。
他们的爱情故事里充溢着信,望,爱。
信。信心,信念。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对真理有着坚定的信念。即使他们面临挫折或身处逆境,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互相支持,互相勉励,搀扶着走出人生的逆境和低谷。在他门前进的过程中充满了无穷的动力 ,并心甘情愿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付出一切。
望,希望。他们心中每时每刻都充满希望。无论在黑暗中摸索多久,也不管处境多么艰难,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永远都不会熄灭,因为他们相信取得成功的日子即将到来,也知道那将是光辉灿烂的日子。
爱,爱是付出,也是回报,是一种简单又复杂的情感。这其中又包含着多种爱。对父母亲人的亲情,对朋友的友谊,对恋人的爱情。它们都是支持每个人的信念,也是我们在最孤独无助的时候唯一留在我们身边的人。
但是《香草山》讲述的爱情又太过完美,男女主人公大谈理想、道德,谈古论今,一派除了愤世嫉俗就是饮酒品茗的清高文人姿态,那种仰头看天,罔顾脚下鸡毛的贵族文化气息与余杰过去曾标榜的平民化相悖而驰。余杰倾心美化了许多文人的爱情,这一类爱情经历是纯私人的,不宜加以经典化,但是他管不了他的危害结果,只是要追慕古圣先贤,仿效他们的爱情模式,给自己的爱情加以经典的包装,制造一个爱情乌托邦。他似乎比以往认识一位先辈还要“厉害”,因为还未曾有哪位前辈把自己的爱情经历如此经典化。
由盛气凌人的叫骂到今天摆弄出一副温情主义的面孔,余杰是真正理清了当代文化的潮流与趋向。我们也因此了解到,其实余杰也并不能够免俗,不过是借着学术文化的外衣来向世俗文化献媚而已。
余杰处处说明,他写文章的目的是要以大爱、真爱,唤醒国人日已麻木的新。诚然,当下的社会风气其大不如以前。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却动不动就要别人忏悔,文字里面也似乎是再可以营造着什么,他的思考似乎离平凡的饮食男女太遥远。我不禁要问,他自己是否能做到他说的这些呢?这是不是更像一些喜欢以殉道者、苦行僧的精神要求平凡的大众做一些不可能做到的事的人。
怎么看这部作品都没有以前的好,而这之后的一些作品就更没有第一部经典,或许在抛弃以往风格的同时他还未能给自己一个更好更合理的定位吧。文字是一种内心的表现,是情感的传达。希望余杰能尽快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写出一些真正的文章来,而不是在渐走下坡路的同时将自己也丢掉了,不要做一个找不到前进方向的迷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