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各种流行文化现象随着时代出现、风靡,而后消失。然而,有一种文化现象却像滚雪球般地在全国蔓延,这就是东北文化。到网上点击“东北”,一个个热门的关键词喷薄而出,长白山、松花江、长春电影制片厂、一汽、哈药辣厂、大连实德、雪村、赵本山、酸菜、二人转,等等。当华夏大地刮起强劲的东北风,东北文化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时,我们必须提及东北文化缩影的二人转。
1.1 何谓“二人转”
二人转,俗称“蹦蹦”,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最初的二人转,就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的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①
其表演形式,有一人表演的单出头、二人表演的“双玩艺儿”(即二人转)和两人以上表演的拉场戏三种。其中以“双玩艺儿”为主,两个演员(早期都是男性)一扮女(旦)角,俗称“上装”或“包头的”;一为男(丑)角,俗称“下装”。演出时,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分别饰演不同人物,即所谓“跳进跳出”、“分包赶角”、“千军万马,全靠咱俩”,因此称作“二人转”。
1.2 二人转的形成因素
一种地域性民间艺术的形成,是有着多元性、普及性,以及广泛的社会渊源的。《我是东北人》的作者周铁钧就将二人转的形成因素概括为以下三点,我认为是可取的。
首先是地域因素。
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清朝完成统一中国的霸业后,为改变这块“龙兴之地”的荒芜,在顺治年间颁发了《招民开垦例》,鼓励中原人向东北移垦。而中原人当时正饱受清政府的“圈田”之苦,整村整屯的汉人被逐出家园,流离失所。《开垦例》使中原汉人鱼贯东北……
好景不长,东北人口成分复杂,汉、满、蒙、朝等各族部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局势骚乱。于是康熙九年废除《开垦例》,下令封闭通往东北的所有关隘,严格控制人员出入,违者“斩立决”。无疑这又使东北陷入了漫长的禁锢、封闭状态。无法了解,吸纳外界的文明与文化,也无法培植、普及尖端的,前卫的代表性艺术,只能在民间自我派生、土生土长。时值今日,东北最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就只有二人转和大秧歌。
二是心理因素。
世居东北的人,千百年来受外来人口和文化的影响,但实际上,带给他们的却是掠夺、纷争和共享。这使东北人在心理上对域外充满敌意和仇视,对于不属于自己的文化也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和拒绝。
如前些年有人依照二人转的曲调创编出一个新剧种:吉剧,可就是没火起来,东北人看不惯,也听不惯。东北人“对二人转的文护是不懈的拥护和倾情,保证不被同化、改良的分解。”②
三是性格因素。
东北人豪爽、耿直、性子急,这让他们不愿意看绕圈子、埋伏笔的大戏,加之舞台上跑龙套的乱哄哄一堆人,让人分不清谁是谁。而二人转却清晰明了,“千军万马,就是咱俩。”另外,二人转的故事几乎都是开门见山,先说谜底,再讲缘由。不像其他剧种折腾半天到最后才弄明白原因,这种方式让东北人很不耐烦。
2. 二人转的独特魅力
二人转扭扭唱唱三百多年,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他忠实的追随者,尤其在东北的农村,只要唢呐一吹、锣鼓一响,顿时掌声四起,男女老少立刻把临时的舞台围个紧实,里三层外三层,台上台下,一人唱众人和,那种胜似狂欢的场面,使每个初见二人转演出的人都会久久难忘。
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这样形容二人转,“她好象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③
2.1 土俗是二人转的品格
民间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民间性存在与它的身上。二人转艺术以“土生土长,以俗见长”为特征,历来是俗文化的代表。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俗”是土俗的俗,亦即通俗、民俗的俗,绝非庸俗、低俗的俗。
土俗性是二人转的品格,而土俗的具体外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也在发生变化,但惟一不变的是东北人骨子里的性格。东北三省地处东北平原,地域广阔,各地区间没有天然的屏障相隔,互相间同声连气,交流方便。加之东北曾为蛮荒之地,气候寒冷。长期以来,形成东北人豪放、粗鲁、热情、暴躁、率直、闲散、幽默诙谐的性格。
“二人转通俗的唱腔任何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听懂,实际生活中少用的方言土语为东北人一种语言情结的回归。不拘一格的表演可以融会任何舞蹈动作,甚至现代的摇滚、霹雳,对白中既有相声的幽默,又有小品的诙谐,一块手帕就是天地乾坤,一把扇子可当刀枪剑戟……”④
所有的这些都正好符合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和审美情趣。
二人转的装束大红大绿,土里土气,火火爆爆。“东北二人转土得掉渣,是下里巴人的下里巴人。它就像东北人一样,粗豪,拙重,可着嗓门大吼。让听惯了越剧和粤剧的南国人觉得闹得慌,让听惯了豫剧和晋剧的中原文化的正宗传人觉得少了些端庄。”⑤二人转与“关外高朗的天,广远的地,人高马大的汉,泼辣诙谐的妻,以及那些随风刷刷起舞、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却是那样的般配。”⑥
2.2 二人转的“雅俗之争”
二人转是东北的土特产,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发展成熟在民间。然而这“乡土奇葩”随时间的推移,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从田间地头到大江南北,成了文化市场的宠儿。由此,关于二人转的争论也多了起来,最为激烈的就是二人转的“雅俗之争”。2004年初央视喜剧小品大奖赛颁奖晚会上出现的赵本山“炮轰央视”事件更是闹得沸沸扬扬,将这一争论推向高潮。二人转能不能雅俗共赏?能否登入“大雅之堂”?
白庚胜⑦在“雅俗”问题上,这样说:
关于文艺的“雅”和“俗”,我们中国一直都存在着争论。古代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说,现在又有“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之说,所谓“阳春白雪”和“精英文化”被认为是雅的,所谓的“下里巴人”和“民间文化” 被认为是比较俗的,其实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里面,都有优秀的和糟粕的东西。所以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主要由人民来选择,由生活来选择。生活在不断地淘汰很多不应该存在的文化,又在产生新的文化,所以新的文化和旧的文化里,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里,都有优秀的东西,也有不健康的东西。所以人民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我们就应该弘扬什么样的艺术。但是人民是个很泛的概念,所以我们应该在民间文化里去扶持具有优秀性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的人和团体,来对民间文艺做一些相对的引导。一个是按文学艺术本身的规律在走,一个是按生活的逻辑本来的选择,还要有民间艺术的管理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到民间活动中去,对一些导向性的引导我们也不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