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中农民形象 第5页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前进,农民在新时代遭遇陈奂生式的尴尬显然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吹向广袤农村的时候,农民遭遇更多来自外界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最初广大农民难以置信如此翻天覆地的政治政策巨变。但很快平凡务实的农民清醒过来,饥饿和贫困的耻辱迫使他们抛弃心头的恐惧和不安,他们开始踏踏实实辛勤耕耘。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农民们发疯似地拼命创造物质财富。也许,只有物质条件的改善,才能使当时的农民有摆脱精神弱点的可能性。他们以自己的努力,打造他们的人格尊严,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嘲笑过去年代“越穷越光荣”价值观的荒谬可笑。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农民奋力搏击,不断地探索实践,寻找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路遥的长篇大作、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正是这一特定时期平凡农民觉醒、成长、发展的特定历程的记录。小说跨越1975——1985中国城乡变化最为迅速的十年,以复杂的社会政策变革为背景,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农民兄弟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俩在特殊的政治岁月中,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艰难而茁壮的成长过程。孙少安——一个坚韧不拔、性格沉稳、富有主见的真正的男子汉,从十三岁辍学担起全家生活重担,一直顶着生活重压,默默的与命运搏斗。这个从小就被人称赞为“好受苦人”[3]的苦命娃,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他以自己的吃苦耐劳和精明能干赢得了农村人一致的好评,成为双水村的精神领袖;最为重要的是,他敢于大胆怀疑农村中一切不合理的制度和现象,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早早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并不断探索如何使更多的农村人走上富裕道路、过上好日子。他是农村中新“精能人”的典型代表,既能吃苦,又灵活有头脑;但是他往往坚守他熟悉的家园,农村是他的根,是他的全部。他不可能离开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他是黄土地上忠实的守望者,细心呵护这片贫瘠又富饶的土地。与孙少安不同,弟弟孙少平尽管来自同一片黄土同一个家园,但是这个用知识和思想武装了自己头脑的年轻人,决不会象他的祖辈甚至兄弟那样作那忠实的农村的守护者。他的血液中充满了不安定的因素,注定了他四处漂泊流浪的一生。他也曾经受农村中最艰苦的劳动的考验,肉体被土地“囚禁”了,但他的思想永远是自由的;他有着崇高的理想,顶着贫穷、多难、痛苦的命运,却始终不屈,他的灵魂始终唱着藐视一切的高昂的战歌。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其意义在于暗示农村中的新一辈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敢拼搏、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旺盛的探索欲的年轻人,将不再安于农村平静单纯的生活;他们开始凭着高昂的斗志,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或“单枪匹马”或“三三两两”的向城市这座新的“堡垒”发起冲击。而城市也开始敞开胸怀以各种不同的姿态欢迎这些“勇士”们的加入。新时期的城乡之间不再横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正是这些勇敢的“孙少平”们,架起了新时期城乡之间友好沟通的桥梁,城市与农村开始亲密的交流甚至交融。世界是精彩的,世界是无奈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们不断地经历挫折、品尝苦难,或者活跃在“双水村”,或者勇敢地走向更大的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区域。这不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年两种典型的出路吗?——有人守望村庄、有人彻底离开。路遥倾其一生主要精力,凭借对黄土高原和辛勤劳作的农人的深厚感情,满怀深情地咏唱出平凡世界不平凡的人生赞歌。值得一提的是《平凡的世界》采用黄土高原上原汁原味的独特的农民语言,完整地体现了黄土地人民原始的生活面貌和生存状态,具有浓郁的黄土高原的乡土气息。中国农民形象在此时达到了成长发展的高潮阶段:农民学会用知识来武装头脑,学会理智思考不合理因素的根源,并积极地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融。他们善于寻找并不断改正自身的缺点、笨拙却认真地调整自身的状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他们是成长起来的、可以勇敢接受严峻考验的新时代、新农民的形象。
从鲁迅、赵树理等到路遥《平凡的世界》,其现实主义风格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可以说是一脉传承的。他们在农村题材小说中,都敢于直面农村的苦难、农民的艰辛生活以及农民朴实淳厚却又落后自私的特点;他们同时又看到了农民进步的可能性,希望借助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促使农民更快地迈向进步,发挥了文学干预生活的功能。这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主要创作方向,也体现了中国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浅谈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中农民形象 第5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