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凡达中3D艺术效果 第4页3D应用平台HapaMe的首席技术官朱南岑还没有进电影院去看《阿凡达》,他说:"我大概从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之后就没怎么进过电影院了,电影只是一种视觉快餐,三个小时过去,就没什么留下的。""我当然会去看《阿凡达》,会特别留意3D的表现力,看它的视角和空间感,但是,一款好游戏,会让你玩好几年。视觉刺激是次要的,阿凡达这个故事,好玩的地方在于,一个真人,创造了另一个自我,参与了一个重要的事件,在另一个世界里扮演了一个角色,这其实与游戏内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朱南岑一直寻找恰当的语言来描述HapaMe是个什么样的产品 --它是一个社交网络,同时也是一个媒体平台,每个注册用户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一个自己的阿凡达,与Second Life等虚拟社区游戏不同,用户在HapaMe里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中的自己几无二致的3D虚拟形象。在这个平台上,有夜店、俱乐部、唱片店、电影院等各类虚拟空间,商家和用户在这里活动和交易--"这是一个虚拟世界?这是一个社区?其实都不重要,关键是满足用户的要求,用户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我们不能单纯凭借技术就假想出一种需求,比如说,我们可以用3D技术完全复制出一个个城市,让每个人都扮演一个不同的自己,在虚拟城市中生活,但这太想当然了,进入一个商业领域,就要遵循商业规则,人们在网络上产生互动,一定是缘于某种需求或某个事件,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用户导入平台,发现他们的需求。"
丁刚毅教授也提醒记者:"你注意到了么,《阿凡达》里面其实有这样一个含义--阿凡达就是杰克的替身。人类将来在消费文化产品时,可以有自己的替身或者说代理,一个、两个甚至十个,这种体验是十分刺激的。"
丁刚毅说,未来的表演或电影都有可能高度智能化--"创作《阿凡达》这样的影片需要一个智能,现在用的是人脑的智能,未来可能就是系统的智能。我们称之为智能创意。这个智能创意是广义的。为什么创作《阿凡达》要动用4万个处理器?它已经是一种高度智能的、密集型计算的展示。第一步是数字化,第二步是系统化,第三种状态就是智能衍化。在第二个阶段,舞台上最重要的设备可能是一台计算机,随时随地地将你设想的规则进行实时呈现,灯光、影响与现场的歌舞、小品有一个交互,支撑、强化你的效果,甚至可以在预期观众反映的情况下做出实时的调整。数字电影也一样,它虽然是事先做好了胶片,但在播放时你会发现它仍然是通过模拟观众心理变化来实现场景、音乐和各种细节的变化,这是一种情感计算。在系统化阶段这些实现手段就都已经有了,但是你想要表现的主题,想要的交互式反映,这是一种智能判断。所谓智能判断,一是控制现在,二是预测未来,而且把未来当成一种对象去经营,去计算,去描绘。"
德国学者奥利弗.格劳在他的《虚拟艺术》一书中写道:"一件开放式的作品,依赖于当时观众的交互或者遵循博弈论的高级变量--作品被假设为一种游戏,观众遵循'自由程度'而成为游戏者--这是图像失去其历史记忆和见证能力的有效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持续的技术系统为框架的、短暂的、任意的、不可再生的无限的可操作图像。作为一个独立体的艺术品已经消逝。"
丁刚毅教授相信,3D的视觉体验将向一种智能化的体验迈进--"电影作为作品的呈现,一定是在完成之后再发行出去给观众感受,但未来不会是这样的。游戏是什么?游戏是交互的,一个动作发出去,是会有不同变化的反映反馈回来的。那么未来你可能可以在网上点播个人电影,观众只有一个,你通过某种虚拟技术设备进入到电影场景中去,和影片中的人物进行交互,你获得的感受,应该都是在预先的计算之中的。而且一旦你去进行这种交互,那么你的行为也成了表演,你也成了角色之一。交互电影的未来是可能的。"
"最好的视觉体验可能还是和大自然有关,你在《2012》中看见了雪山,但如果你真的去了喜马拉雅,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那种体验将比看一场电影更长久地留在你心里。"朱南岑说,"也许,虚拟世界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出一个真实世界的镜像,但从技术上来说,我可能看不到,我的孩子也未必能看到,但技术的进步永远来自于你的欲望,来自于你超越现实的想象力。"
上一页 [1] [2] [3] [4]
浅谈阿凡达中3D艺术效果 第4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