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光》的姿态很简单,就是使出浑身解数来搔痒,说学逗唱无所不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手段都搔到了观众的痒处,也不是所有的观众都吃这一套,其实这也属于影片的计划内损耗。田壮壮说拍电影其实在观众中找朋友的过程,刘镇伟也如是,他殷切地期待着这些并不新鲜的手法和桥段能够遇到自己的知己,以证明自己并未过时,对于刘镇伟这种广种薄收的反智化笑料撒种方式所招致的非议和攻击,我情愿这样去理解他。
《越光》中的笑点很密集,如果全部得逞,观众都要捧着肚子出电影院了。其实最精彩的部分集中在影片的前半个钟头,他比较成功地引导观众进入到一个屏蔽思索、大胆戏谑、享受猥琐的封闭情境,从片头的字幕开始就催眠观众。影片中比较出色的笑点基于原创性的,至少是有原创性的颠覆,如鸟巢和水立方,如回光阵,如吴京的台词,等等,这是属于刘镇伟比较独特的东西。《越光》可以从各方面去诟病,但有一点,我觉得它的节奏很好,有的喜剧元素尽管生硬,但不突兀,刘镇伟尽量做到了在三翻四抖的铺垫后甩出笑料,所以尽管桥段设置有强烈的拼接感,片中人物不是正在搞笑就是在准备搞笑,但内容情绪是饱满的,真正的问题出在占据影片一半以上篇幅的戏仿桥段的恶搞方式上。
首先是《越光》中所涉及的电影给观众带不来任何新鲜感,尤其是《大话西游》、《赤壁》和《功夫》的段落,曾志伟和黄渤的对手戏冷到冰点,恨不得上去抓住曾志伟的公鸭嗓让他不要再“略懂”了,梁小龙、元华、元秋的出现都对剧情没有任何的推动力,无聊透顶,打酱油都嫌蛋疼。这应该是刘镇伟第三次炒《大话西游》的冷饭了,并且越来越新意欠奉,我觉得这里最根本的问题是刘镇伟没有勇气去自嘲和解构这部无意之间造就的“经典”,他始终是以致敬的方式去套用或翻新,不知道他是为了证明《大话西游》的不可超越还是表明自己一生只拍一部电影的忠贞。但经典的并非《大话西游》电影本身,而是特定时代精英观众对其的过度解读,难道刘镇伟一直到现在还没认清楚这一点?
但刘镇伟依然可以算做最好的无厘头导演,他的作品仍然有潜力成为最符合网络时代草根精神的文化标签。当年《大话西游》的意外走红,说明网络江湖实际上是把远离道统的无厘头精神放大了的,刘镇伟的止步不前实际是对其才华的一种浪费,他在《越光》中对各种娱乐元素的混搭依旧是有功力的,他所需要的是建立在创作心态的翻新和选材的与时俱进之上的原创精神,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遍遍地翻炒旧题材和冷笑话。《越光》总体上尽管让我失望,但带来的希望更大,这种希望是《机器侠》中没有的。
刘镇伟说他一直是在用喜剧方式讲悲剧故事,在这个穿越时光的追爱故事中,用嬉笑怒骂说学逗唱包装的无奈和悲凉,在孙俪落水的一刹那得以释放,这比《机器侠》中结尾处孙俪的那一声哀号要有力得多,这时候我就想,何必要从《月光宝盒》穿越到《赤壁》,直接穿越到《泰坦尼克号》上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