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的声音训练
一、唱的状态是声音训练的第一步。
在生活中我们的面部表情和面部肌肉往往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而在歌唱中,我们要求是有准备的、积极的、内紧外松的歌唱状态。头腔、胸腔、口腔、鼻腔都呈一种向外膨胀的兴奋和积极的状态。我们把它比作是哭泣的微笑或者是微笑的哭泣。声音仿佛是从眼睛里流淌出来,上唇和脸颊的笑肌都要积极地向上提起,把打哈欠的瞬间状态保持下来。让你的脸与骨骼之间充满“空间”,这就是美声唱法所讲的“面罩”。另外歌唱的兴奋状态直接影响着声音共鸣的位置、音色的明暗与质量。所以在排练过程中每个合唱队员如果都能做到自身腔体的积极与兴奋歌唱状态,也直接影响着合唱队声音的整体发挥和演唱的质量。
二.呼吸训练是声音训练的基础条件。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后,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那么呼吸时,是如何把空气吸入肺里的呢?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能回答;每一个人都能呼吸,呼与吸这两个动作无时不在进行,但空气如何进入肺里却是很难感觉出来的,我们也不易体会到肺部的膨胀和收缩,肺没有肌肉,不能自行充气,只有靠横隔膜和胸腹肌肉,所以我在训练合唱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呼吸法。当呼吸大量空气时,整个横隔膜向下收缩,就好像注射筒的拉柄向后拉时,空气或注射液就随之进入注射筒内,吸气时降低横隔膜,扩展呼吸器官,让空气自行进入,可用搬重东西时憋住气和屏息闻鲜花的感觉启发学生体会气息的位置;而呼气就是呼气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对抗所产生的压力,可让学生双手用力抬钢琴,两手向上抬,而身体向下沉,感觉用力的部位,这股力量就是用来唱歌的腹压力量,声音越高越强,这股力量就要越大,所以我们唱越高音时,要感觉背部肌肉及整个人,尤其是上腹肌要越向下,而小腹收缩的力量也要越大,我一般用两种呼吸方法来训练。①舒起练习。吸气时,根据指挥手势,口鼻一起缓缓吸气,吸后停留瞬间,用轻柔的“嘶——”声,有控制地慢慢呼出。②突起练习。缓吸后停一会儿,用跳音“嘶、嘶、嘶、嘶”将气呼出。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发声练习中便逐步感觉到了气息的支持,并能逐步运用到歌唱中来。歌唱气息的运用和控制是合唱声音训练的基础条件。
三.发声训练,解决好音色的和谐统一和声音的高位置状态是声音训练的重点问题。
合唱是一群不同个体组合而成的集体歌唱形式,基本上合唱与独唱属于相同的歌唱活动,其声乐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但在合唱中更讲究各声部音色的统一、和谐,声部的平衡,音量大小、渐强渐弱变化之整齐,音高之准确,起音、收音之一致……这些共同性、统一性是要经过长期的团体训练才能获得,老师要先统一全体学生的观念,再统一作法,否则绝对无法达统一,而且彼此还可能相互破坏、抵触;因为合唱就如同拔河比赛一般,讲求所有参赛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力点上,大家共同出力,使全部力量结合在一起,才能获胜;如不能同心协力,各尽其能,共同合作,则每个人所发出的力量,很可能相互干扰而抵消,其结果必然失败。针对这种情况,应先采用哼鸣进行练习,以便尽快统一声音位置,取得声音的共性。一开始的哼鸣训练要用直声唱,不要颤音,因为用直声训练比较容易产生共性,而且还可以获得明澈、纯净的音质。哼鸣的训练要伴随着渐强、渐弱进行,声音拢过来后,加母音进行练习。练声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的练声曲多以级进为主,母音的变化不要太多, 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进行发声练习;初到合唱队的同学,往往自然声区的声音较好,但声音位置低,缺乏气息支持,真假声结合不自如、唱高音困难。因此,培养声音的高位置尤为重要,首先我采取先哼后唱,以哼带唱,辅导学生寻找声音高位置的感觉。声音的高位置是指头腔中振动感觉要在尽量高的位置,声音在头腔的走向是靠前的上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嗅觉区打开的地方。也可采用一些埔助方法,比如启发学生用“闻花香似的打开嗅觉区”、“微笑提面颊及打呵欠似的口腔动作”等外在方法寻找和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四、正确的咬字、吐字是声音训练中的重要基本功。
正确的咬字、吐字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手段之一。熟练的咬字、吐字技巧,不仅是为了把字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咬字、吐字与歌唱发声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字正腔圆”与“字正腔纯”的目的,从而生动形象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使歌声富有感染力的效果。而咬不准字头,吐不准字腹,归不好字韵,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训练时,要求学生在理解咬字和吐字的基础上,口形的张合应该与字的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紧密结合。如韵母在演唱时延长,一定要保持口形不变,否则会唱不清。为了使学生的口型能够达到基本正确,让学生每人带一面小镜子,边练习边看自己的口型,发现错误可及时纠正。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歌词,结合正确的发声方法,用高位置的半声或轻声演唱字少、母音变化不多较慢的乐曲或练声曲,由小到大,由浅到深。通过字、情、调的和谐运用,使学生对歌曲有自发的抒缓、开阔、优美、遐想、自豪之情。在咬字吐字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字音及地区方言进行单独的训练,及时纠正不良的读音,训练不同声母的口型,使学生会自然圆润的发声,逐步养成习惯,以保证合唱时声音协调统一,歌声生动形象清晰感人,从而获得最佳的演唱效果。
五.共鸣是声音训练的重要方法。
歌声的产生是因声带受到气息的振动所发出的基音,再经过共鸣的作用扩大而成的。没有经过共鸣的声音非常微弱,就好像小提琴的弦单独的发声而没经过琴体共鸣一样的道理,声音经过正确的训练,音量会变得宏亮圆润;人的共鸣腔有头腔、鼻腔、胸腔、喉腔、咽腔等,这些共鸣腔都可以因正确的训练,得到伸展或联合运用。共鸣不只限于共鸣腔中,人体的骨头也可以共鸣,例如胸骨或面部的额骨等;我们研究共鸣时,就要了解何时用胸腔共鸣,何时用咽、鼻、口、头等腔之共鸣,或何时要运用到两个以上之共鸣腔。一般说来,低音要用较多的胸腔共鸣,但也要用到部分口腔、鼻腔及头腔共鸣; 唱高音时,要以头腔共鸣为主,再加上部分口、咽、鼻及胸腔之共鸣; 中声区是一般讲话所用到的声区,所发出的声音音色较亮,主要用到的是口腔、咽腔和鼻腔,但也要加上部分的头腔及胸腔,这一声区的声音是我们一般学生较容易发出的,也较为习惯。
声音经过良好的训练后,三个声区就会连接统一,而使整个声音连贯一致。例如将中声区的最后两音多加上一些头声共鸣的唱法及音色,经过长久而小心的练习,头声区及中声区自然能联接得圆滑而不着痕迹。我们不可把胸声区带得太高而进入中声区,中声区也不可越界进入头声区,但头声区则可下移,因此多用下行琶音的唱法,自头声区下来,是非常好的练习,可避免产生声区转换之困难,位置保持得很好时,再练习上行的唱法。
总之,以上五点是笔者在合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只有声音训练这一环节达到要求了,合唱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当然在合唱这门丰富多彩的艺术中,有着广博精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探索、研究,为了给学生创造一种更完美、更和谐的合唱氛围,我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