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古筝摇指的发展演变

更新时间:2010-4-28:  来源:毕业论文

古筝摇指的发展演变
一、不同流派摇指的特点

    当代中国古筝的流派主要有以下几个: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不同流派的摇指技巧也各不相同。局限于篇幅,本文仅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进行阐述。

    山东筝派摇指:山东筝主要流传于鲁西南菏泽地区以及聊城地区的郓城一带,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间音乐丰富多彩,也是远近闻名的“琴筝之乡”。山东筝曲与流行于这里的民间音乐“山东琴曲”,“山东琴书”有密切的联系。又因筝在“山东琴曲”合奏中担任主奏,地位重要,所以山东琴曲又被称为山东筝曲。

    山东筝的摇指,主要是大指小关节快速劈托,它是靠大指小关节拨弦,即以拇指与手掌的连接处为动点,带动小关节运动,在弹奏时,不需要食指挨着大指,所有手指是完全放松的,采用扎桩进行 快速“劈”“托”。代表曲目有《四段锦》。

    河南筝派摇指:河南筝曲分小曲和板头曲部分。河南筝乐与河南大调曲子和河南曲剧有密切关系。大调曲子是流传于开封,洛阳和南阳等地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河南筝曲音乐风格高亢,明朗,韵味浓郁。右手的独特技法“拇指靠弹重托”,“短摇”,“倒剔正打”和左手的“以韵补声”是代表其流派风格的独特演奏技法。

    河南筝派的摇指是以短摇和大指大关节摇为主:短摇以多用快速托劈的短摇显其特色。这种奏法是借鉴大调曲子的另一主要伴奏乐器,三弦的技法而产生的,与大调曲子的演唱风格有关,音响效果比较强烈紧张;而大指大关节摇是无名指扎桩,靠大指的根关节拨弦,即以拇指与手掌的连接处为动点,带动全指运动,在弹奏时不需要食指挨着大指,所有手指都是完全放松的,保持弹奏时的自然放松手型。这种摇法在快速演奏长音的时候,一般采用扎桩(扎桩通常用无名指进行)在演奏不断变化,时值较短的一些音符时,可不用扎桩。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短摇与大指大关节摇是河南筝派的主要特点。

    浙江筝派摇指:浙江筝派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文曲古朴细腻、明朗秀丽。武曲气势磅礴、情绪奔腾。

    浙江筝曲中对摇指的运用较多,与河南,山东筝派相比,它不仅对某个单音进行连续,更多的是通过摇指将乐曲的旋律连贯起来,使之更赋予歌唱性。具体方法是把右手小指支撑在 前岳山处(也称扎桩),食指侧面顶住大指弹片,以小指为轴心,手腕转动带动手指快速连续劈托形成的大指摇。

  二、摇指的发展

    随着演奏技巧的不断发展及乐曲表现力的要求,摇指这一技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并派生出以摇指为基础的多种演奏形式,如长摇、扫摇、,多指摇、双手摇等等。本文将依展时间脉络,对摇指的发展作一个简略性的说明:

  50—60年代:

    实际上,长摇、短摇的演奏技法在传统古筝演奏中也是存在的,但随着时代和审美观点的变化,长摇和短摇在具体技法上也有了一些不同。50-60年代摇指的发展是以长摇、短摇的变化为最大特征的。

    在这个时段中的长摇是以浙江筝派的摇指为基础,进一步演变发展而来的。在现代的创作筝曲中,长摇占的比例是很大的。与浙江筝派的摇指相比,现代筝曲中的长摇不需要扎桩,而且连贯性和力点要求更高,摇指快速换弦的频率也比浙江筝派的摇指多。

    王巽之和陆修棠先生于1962年创作的筝曲《林冲夜奔》,将大段主题音乐在低声部中展开,打破了低声部多为伴奏音型的常规,运用长摇技法随旋律的进行变化多样。这首筝曲中大量运用了长摇,使乐曲更加连贯,表现了林冲最后突破重重险阻,充满信心地奔向梁山的决心。而大量运用长摇的技法在传统古筝的演奏中是极其少见的。长摇的大量运用对作品的完善和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这一阶段的短摇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它是通过河南筝派的短摇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与河南筝的短摇相比,现代筝曲中的短摇不需要扎桩,是用食指捏住大指快速劈托,要求的速度更快。它是用于一拍内的弹奏,节奏形为XXX。它的方法与长摇一样,只是它的音要比长摇短。这种技法发音短促,音乐饱满,明亮,富有节奏感。1957年尹其颖改编的《瑶族舞曲》中使用短摇来表现瑶族青年载歌载舞,热闹的场面。

  70年代:

    这一时期摇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长摇的基础上了,产生了“扫摇”、“二指摇”等“亚品种”。

  扫摇:是一种组合技术。是“扫弦”和“摇指”两种技巧相组合而来的。扫摇的方法是:在右手做大拇指摇的同时,中指快速地勾扫两根或三根弦。使弦发出“扫弦”的效果,将此动作连续不断的弹奏,就是“扫摇”。扫摇最初的技术构成是中指重勾(扫弦)与大指托、劈、托的组合,后来改为中指重勾(扫弦)与大指摇指的组合。

    王巽之先生在《林冲夜奔》中创新地使用扫摇技术后,他的女儿王昌元创作的筝曲《战台风》使扫弦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后,《钢水奔流》(1973)《草原英雄小姐妹》(1974年)等乐曲的创作都相继大量地使用了这一技术。 在上述的乐曲中都是用扫摇来模拟风声,表现狂风暴雨的来临。

  二指摇:它的创新始于1974年创作的筝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在这首乐曲中,二指摇的音色主要用来表现草原小姐妹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指摇是由大指食指组合的。其具体方法是:大指和食指用劈抹和托挑同时向里向外连续交替快速拨弦。二指摇一般采用悬腕摇法,大指与食指保持在三度或三度接近的和弦位置上,手指关节自然弯曲保持不动,其余三指自然放松,弹奏时靠手腕的力量带动。

    由于对手指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至今为止,二指摇也不单单只有一种组合形式了。除大指与食指的组合外,还有大指与中指组合、大指与名指组合、食指与中指组合、食指与名指组合、中指与名指组合的二指摇。

  80年代:

    这一时期是古筝演奏艺术飞速发展的时期,由赵曼琴先生研究的弹摇、多指摇,打破了传统摇指单一的形式,采用多指参与的方法使旋律声部更加丰富。新摇指技法“弹摇”、“多指摇”成为80年代摇指发展的“标志”。

    弹摇:是一种组合技术。弹奏方法是在摇指的同时,参与中指弹奏其他琴弦,形成另一个声部,这一技术是赵曼琴先生创新而来的。在王中山先生改编的《春到湘江》中用到了此技术,用弹摇来模拟笛子的清脆。

    三指摇:是在二指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最初是大指、食指、中指组合,在手腕的带动下,由大指、食指、中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时、同向快速连续劈托、抹挑、勾剔而成,后来发展为大指、食指、名指组合,大指、中指、名指组合,食指、中指、名指组合的三指摇。如:王中山先生改编的古筝独奏曲《春到湘江》中也多次用到三指摇,听起来给人感觉很厚实、丰满,表现了湘江人民热爱生活的感情。

    四指摇:是在二指摇和三指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要求在手腕带动下,由大指、食指、中指、名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时,快速连续劈托、抹挑、勾剔、打摘而成。与二指、三指摇相比,四指摇的音响效果更加浓烈。

  90年代:

    90年代是古筝双手演奏技术趋于平衡,筝曲繁荣发展的时期,尤为突出的是左手大量移植右手高难度弹奏技术。如:左手摇、双手摇。

    左手摇:这一技术的创新来源于右手摇指。它的组合形式也同右手一样。

    双手摇:是在右手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就是左右手同时摇指(单指摇,二指摇,三指摇,四指摇等)在现代的创作筝曲中多用到他。双手摇与单手摇相比,双手摇具有双声部的特点,这一创新,是传统摇指无法比拟的。李晗先生创作的《双江舞曲》王中山先生创作的《云岭音画》都多次出现了双手摇。

    总之,现代筝曲中复杂多样的摇指,是借鉴和吸收了传统流派摇指加以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变迁,摇指的技法也有了创新和发展:传统摇指运用到各自流派的筝曲中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特征;而发展变化后的摇指运用到现代作品中,使作品的表现力进一步加强。新技法的产生与使用,会给古筝演奏带来新的生命力,散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古筝摇指的发展演变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