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之书观后感
今天在家抽空观看了影片《艾利之书》,一开始就是灰霾的丛林,压抑的氛调,描绘着一副未来战争摧毁人类世界后的残垣场景…接着是男主角艾利出现,伴随有一首很忧美的曲子,我很喜欢…味道真的很衬这场景,接下来艾利所遭遇到的一切让我慢慢看懂看明白了影片到底是在说一个什么问题,那就是一种信仰,超越生与死的信念,如果换成中国拍这部电影,主角就是一和尚,书就由圣经变成佛经了…尽管我不信上帝,不信佛,但这部影片还是令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艾利,可怜的艾利,一本在战后瓦砾中找到的书给他极强的信念“到西方去…”去干什么?去宣扬这来自上帝的意志,艾利一直深信上帝与他同在,会让他战胜一切困难到达未知之地“西方”以致艾利在坏蛋男一号开枪击倒他时仍睁大眼睛不相信自己受伤了,那一刹那信仰与失望交织的脸,主角还是拿捏得不到位…艾利终于倒下了,女主角在被坏蛋劫持回归途中突然发彪,搞翻了车并炸飞一辆车,坏人们中的一个男人由于深爱这个女人,绝望又怜爱的看了一眼女主角后,拔出女主角插在他胸口的匕首,跪倒在地望向远方,这一幕令人震撼…最终女主角还是逃脱成功了,又回到艾利中枪处,载上艾利到达“西方”-一海边一独立岛屿上的战后之地…艾利用最后的力气念完了圣经,好让当地人记录完毕,艾利走了,却留下了《新篇圣经》,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坏蛋男一号为什么老想得到这本神圣的书?用他的话说,有了这本书,人们便会相信他,会有信仰,他便成了神了…我想,这才是圣经真正的力量,是一种心灵之力,能超一切,甚至生与死,特别是影片中的未来战后世界,流离失所的难民们缺乏信仰信念,特别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所以坏蛋男一号看到这一点,以便达到控制所有人的目的…这与旧中国统治者兴佛兴庙的幕后动机是一致的…导演的动机…大家看了再去猜想吧!
当人们经历灾难后,每个人的心灵都在经受巨大的煎熬。当茫茫的大地上看不到一个人影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想,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没有信念,没有希望。只是那样的残喘生存着,只是那样如同行尸一般重复着每一个细节。
当遇到一个可以抓住的稻草——耶和华之书——时,人们可以为之不顾一切。为了得到它的人,可以牺牲他人;为了保护他的人,可以用意志坚持最后的一口气。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原本不起眼的一本《圣经》可以让他们放弃一切?
因为他们需要信念,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对于未来的迷茫让他们不再有信念,社会的混乱让他们不再对生活有信心,人类的即将灭亡不再让他们有希望······
这一切的一切,让他们对一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书发狂。
也许,那一本书,能让他们有所希冀,有所依靠。即使未来依旧迷茫,但他们不会再害怕。
现实的我们,不知道是否也有自己的信念,也有自己精神的寄托。如果没有,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是否也要等到世界上只剩下一本《耶和华之书》时在为之努力,为之不顾一切。到那时,还有用吗?
一场足以毁灭世界的战争过后,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在这片废土之上分明不复存在,而剩下的人只能苟延残喘的活着。而主角带着一本书和一个信仰向西方而去,把神带给废土上新的文明。
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不知道是以前拍的,还是现在拍的。画面就像是黑白电影,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在这个黑暗的时代,每个活着的人都在为明天是否还能活着而担忧。放眼望去,沙漠连着天际,看不到一点绿色的希望。毒气,灼热,干渴,饥饿充斥着这个世界。
主角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行自己的义。每天都听音乐,看书(就是圣经,也是他的信仰),洗澡(在野外生存时要注意卫生,即使没水也要洗澡,把身体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最好是阳光下)。他一看就与其他的幸存者不同。不是因为它是主角,而是因为他有希望,有信仰,有神。废土就像是黑夜,没有灯光,月亮,星星的黑夜。完全的黑夜,在这绝望的黑夜中的人,他们的生命仅仅是因为活着而活着。眼睛里再也没有希望的光芒。而主角恰恰给这黑夜带来了光,指引那些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人,即使这光什么实际的用也没有,但只要它在那里,被黑夜中的人看见就是给了他们一个希望。一个生存的动力,让他们区别于野兽。
信仰就像是黑夜里的星光,指引着黑夜中的人,只有那些抬头看的人才能看见那点点的光芒。而低头走路的人必然迷失在黑暗之中。虽然这光芒并不能给你食物,温暖的住所但他给了你最大的力量,战胜黑暗的力量。而你战胜了黑暗,那食物和住所只要动手就可以获得。
人,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希望,灵魂就不会屈服。而剩下的事就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