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平遥古城与民居艺术欣赏

更新时间:2010-5-26:  来源:毕业论文

平遥古城与民居艺术欣赏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古城在平遥县西北的惠济河、柳根河冲积扇尾部,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平遥史称“古陶”,平遥建成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可追溯到距今2700多年的西周时期。明朝初洪武年间,新王朝为了稳定政局和巩固政权,在群过范围内大型修筑城池之风,俗称“猪(朱)搭墙”。现存的平遥古城重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后来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等朝进行了十次大的补建和修葺,完善为砖石砌面,并筑瓮城,建吊桥于辣座城门之外,植树与四周护城河岸。

  清初,康熙皇帝(康熙四十二年)路经平遥时,增需了四座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此后又经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各时期的几次大修,遂保存至今。平遥古城是我国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城之一,1986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墙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古城的市楼、街区、弄巷、家宅、院落似都凝固在一个时段上。岁月给小城蒙上一层层的灰尘,掸去灰尘便能使人体验到历史、触摸到历史。保存如此完整的平遥城,是全民族的文化珍品,是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古城历经沧桑之后,战乱、失修、在加上文革时期的破坏,终于保存下来。在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度里,能保留这样一座完整的古城是极为难得的。古城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适应倍加珍惜。

  当它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读懂平遥、认识平遥的意义就更广泛和深远了,它的价值取决于它存在的历史时段和文化含义。

  2010年5月1日

  1

  上篇 平遥古城

  关键词

  古城墙、市楼、衙署、城隍庙、文庙、武庙、清虚观、尹吉甫庙、墓、镇国寺、双林寺、慈相寺、金庄文庙、惠济桥、白云寺、清凉寺、堡。

  古城墙

  图1 图2

  平遥古城平面呈方形,东西、南北长均为1500米,朝向南偏东10°-15°,占地约2.25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城墙基本为直线,惟南面顿缩崛纮若龟状,依中河蜿蜒而建,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城墙周长6161.7米,墙身底宽9-12米,顶宽3-6米,高6-10米;墙内为素土夯实,外包青砖,顶面铺砖;顺内侧城墙砌有排水沟至墙下(图1)。城墙上外侧砌有2米的垛口3000个,内测女儿墙高0.6米;每隔40-100米,筑有向外突出的墩台——马面,用于瞭望及发挥侧射火力。在马面上设有供士兵避风雨、储兵器用的小屋,称窝铺(图2) 。城墙一周共筑有马面72个,窝铺72个,东南角上筑有一座奎星楼,据说它们3000个垛口一起,象征着孔夫子七十二贤和三千弟子。城墙现有门瓮城辣座,在下东门瓮城建有关帝庙。城门上原有辣座木构檐歇山顶城楼,四角各有一座角楼,现今已不存在;城墙东南原建有的奎星楼、文昌阁已毁,后来原址上建一奎星楼;在东城墙上现存吉甫将台,其上的高庙已不存在。城墙外四周有宽深各4米的护城河,沿河种植了很多杨柳。

  2

  城池布局

  平遥古城不仅保存着古老完好的城墙,而且集古寺庙、古市楼、古街道、古店铺和古民宅一体,构成了一个布局合理、结构完整、井然有序、气势恢宏的古建筑文物群(图3) 市楼 图 3

  在古代中心,金井北面,建有市楼一座,跨在南大街之上。据县志记载,市楼原建于明朝,确切年代无法考证,现存市楼是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8年)重修。市楼外观比例适宜,玲珑秀丽,古朴典雅,是城内最高的建筑,是城市的控制中心和象征(图4)。 市楼的建置在城市管理、报时、报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市楼的右边有一口井称“金井”,故市楼又称“金井市楼”,“金井市楼”在历史上被誉为平遥十二景之一。

  图 4 3

  衙署

  城内的建制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依据,在清康熙年间的《平遥县志》中有表述。

  衙署是城市的主宰,按传统礼教制度应该在城市的中心部位,而平遥城衙署,依据南高北底的地势,选址最高的西南方,居高临下,一便控制全城,二便防水淹。据县志记载明清记载衙署中轴线上有辣进院,建筑有九十余间。除二堂等几间小房子外,大部分建筑多毁了,现在重修大门和大堂(图5)。

  城隍庙

  图 6

  平遥城隍庙修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同治三年至八年(1864-1869年)重修。现址中轴线上仅存三进院,即城隍庙的前殿、大殿和寝宫(图6)西有财神庙,东有皂君庙。前殿顶部五彩缤纷、光彩夺目。

  4

  文庙

  古代城市中规模最大、型制最高、祭祀最隆重的庙宇就是文庙,即孔庙。清光绪年间的《平遥县志》中记载。清末,在文庙后建有平遥历史上最大的书院——超山书院。

  平遥文庙建筑群原由三组建筑组合而成,中轴是文庙,左边是东学,右边是西学,后面是超山书院。文庙愿为四进院,在中轴线上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经一堂和尊经阁等主体建筑,东西廊庑对称配置。庙前泮池、云路,完全按曲阜孔庙规格建置(图7) 现存的大成殿是文庙的主要建筑,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修。 图 7

  武庙 古代城市中数量最多、功能最庞杂的庙宇就是关帝庙。平遥城最大的关帝庙位于城北,南大街中轴线北端,位置显要,现已不在。另有与文庙并置的武庙,在城西南,原有山门、钟楼、中殿、正殿等,现存中殿有戏台一座(图8)。

  图 8 5

  清虚观

  清虚观位于东大街下东门内路北,是一座全真教道观,初建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名清虚观(图9)。元称太平兴国观、太平圣宫,清朝又改名为清虚观。清虚观为平遥十二景之一。 图 9 清虚观始建以来,历代都曾进行修葺。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牌坊、山门、龙虎殿纯阳宫、三清殿和皇阁等。

  尹吉甫庙、墓

  尹吉甫庙在古城上东门内,据庙内石碣记载,尹吉甫庙创建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现存正殿一间,东西窑各三间(图10),正殿内有尹吉甫坐像。尹吉甫墓遗址坐落在上东门外,明初曾加封土,立碑于墓前,并建亭堂四楹。现在亭堂不在,仅有石碑两座,一是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所立“周卿士尹吉甫神道”碑,二是民国时期的“周卿士尹吉甫之墓”碑(图11)。

  图10 图11

  镇国寺

  镇国寺在距县城东北二十华里的郝洞村北,初建于五代时期的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名为镇国寺(图12)。

  图 12

  6

  寺庙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院落,禅堂斋舍在寺院两侧。寺前院后有天王殿,两侧有钟鼓楼,东西有碑廊及三灵侯、财福神殿、二郎、土地堂等。

  双林寺

  双林寺位于县城西南二十华里的桥头村北,北魏初建,原名中都寺,庙宇所在地本为中都故城,因之得名。该寺重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北宋以后,人们根据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双林入灭”之说,改名双林寺(图13)。现在的庙殿是明代遗构。庙群分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庙院,东部为禅院、经堂。庙院有高强文护,看似堡寨,实为佛寺。寺内殿堂十间,布列有序,保存完好。前后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娘娘殿。除大雄宝殿外,其他都是我国明、清大式建筑之制。

  图13

  慈相寺

  慈相寺古名圣俱寺,坐落在平遥县东北二十华里冀郭村北。初建于唐代,宋皇祐三年(1051年)改为慈相寺(图14)。现存寺内大雄宝殿和其后的麓台塔乃为宋金时期的遗物。麓台塔也称冀郭塔,位于慈相寺大殿后正中位置。初建于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宋末麓台塔遭毁,金天会年间(1123-1135年)在原址上重建,站在塔上远眺,气势壮观。寺内现存宋代石碑,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依据。

  图14

  7

  金庄文庙

  金庄文庙位于岳壁乡金庄村西,光绪年间的《平遥县志》有所记载。根据文献记载,庙宇创建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乾隆、嘉庆、咸丰年间以至民国时期都有过修葺,遂成现在型制。

  金庄文庙坐北朝南,东边是龙王庙,有前后三进院落,山门已不存在。中轴线上建有明伦堂五间(硬山顶)、泮池(俗称状元墙)一座及大成殿三间(图15)。中后两院现存单坡顶厢房五座,共十五间。泮池东侧有一颗五枝柏,是元代古木。

  图15

  惠济桥

  惠济桥坐落于古城下东门外约一华里处的惠济河上,此桥初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为一座石拱五券桥。后又将五孔桥向南增筑为九孔,并沿河栽植槐柳。随时间的推移,河内泥沙淤积,桥洞欲矮,以至于水满桥面、交通受阻。以原桥顶为基叠架一座九孔桥,实为罕见,后来下面桥体逐渐被河泥湮没(图16)

  图16 图17

  初建桥时,尚在河北岸建惠济庵,河神庙各一处(现已不存),加之堤柳成荫,风景秀丽,使得“河桥野望”也成了平遥十二景之一。

  白云寺

  白云寺坐落在县城南十七华里的卜宜乡梁家滩村西的宝峰腰(图17)。寺庙依山傍水,前临石鹿泉涧流。白云寺原名西域寺,唐代重建。根据石碑记载,寺庙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启建前庵,整修寺院并补盖南殿。寺内存明清石碑十余处,记述了寺庙的重建情况和佛事活动。

  寺庙坐北朝南前后四进。中轴线上有山门,上建三间硬山顶春秋楼;前殿为三间硬山顶;正殿为五间锢窑加前廊,上建卷棚顶观音阁三间;后殿为锢窑带耳窑,上建古佛楼五间窑洞。寺内古树名木繁多,亭台楼阁叠出,舍利塔东西呼应,四周群山环绕,可谓一方胜境。

  清凉寺

  清凉寺地处县城南十五公里的卜宜乡永城村北,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寺外及东西两侧是林木园地,环境幽雅。

  山门外原有一座乐楼,中轴线由南而北建山门五间(图18)、中殿三间及正殿五间。根据光绪年间的《平遥县志》记载,元至正二年(1342年)建中殿,明代重修。现存碑石记载,明嘉靖十辣年(1537年)和嘉庆五年(1571年)、清雍正十三年(1725年)和嘉庆十四年(1809年)曾经文修数次。1991年抢修正殿。

  图18

  9

  堡

  平遥城中现在仍保留有极似堡的建筑群形式,现在很少保留下来(图19)。

  图19

  下篇 平遥民居

  关键词

  四合院、宅门、倒座、院落、厢房、中门、过厅、正房、影壁、风水楼、镇物。

  四合院

  平遥四合院规模不一,类型多样,但总的来说,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宅门、倒座、院落、厢房、正房等几部分。对于规模较大的多进四合院,各院落间

  10

  有垂花门或过厅串联。通过这几个基本元素的多重组合,就产生了多种合院类型。以一座最简单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为例(图20),正房向南,厢房处东西两侧,倒座于正房遥遥相对,院子由这四组建筑围合而成。然后再辅以院墙,形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敞,有明确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合理的四合院居住形态。

  图20

  平遥四合院除了具有我国其它地区四合院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特性,形成平遥民居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成就。

  平遥地处晋中盆地,这里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曾是山西境内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四合院的类型也较为多样。

  宅门

  宅门是实现建筑领域性特点的决定因素。民居中大门的重要性它是家宅中首要的出入口,是人员流动最频繁的地方。平遥民居大门从构造做法上可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种(图21)。

  图21 图22

  11

  倒座

  平遥四合院的倒座屋顶形式多为内向单坡或双坡硬山顶。外墙高大壁立,一般不开窗宅门是内外联系的唯一通路。规模小的四合院倒座常为一层,大型四合院倒座有时为二层,或使用时临时搭梯子上二层(图22)。平遥四合院的倒座一般有宅门、房室及厕所或储藏室等组成。倒座多为五开间,有的三间。

  院落

  平遥四合院落宅基多为长方形,规模不一,面宽与进深因宅而异。一般外墙高大,且对外不开窗外观封闭。平遥四合院横向联合或纵向扩展形成了多样的组合形式,归结起来一般分为串联型、并联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图23)。

  图23

  厢房

  平遥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门窗都向内院开敞。平面开间一般为三间,若为多进院落,则厢房开间数由外向内递增。厢房的高度和进深也会随院落等级的提高而升高,有时第一进院落的厢房以平顶暗示其等级的卑微。

  厢房是主要的卧室空间,外院二厢多为下人居住辅助用房;内院二厢传统上按次子居左、三子居右的方式分配(图24)。

  图24

  12

  中门

  在大宅院中为了分隔几进院落,常在中轴线上设中门或过厅,成为空间变换的标志,起到分隔内外空间、增加空间层次的作用。一般宅院的中门都做成垂花门状(图25)。

  图25 图26

  过厅

  大型院落多以过厅分隔,过厅开敞通透,一般在过厅两侧另设通达内院的过道,平时下人和货物都由此通行,只有家中的尊长和客人才穿厅而入(图26)。

  正房

  正房是四合院中最重要的部分,院落与厢房层层递进关系的主要作用是对正房烘托和陪衬。正房室内多按“一明两暗”布局,所谓“明”即公共空间,“暗”即私密空间。正房中间一间是“明”空间。因古城纵横交错的街巷,房屋朝向东南西北,但坐北向南的居多(图27)。

  图27

  13

  影壁

  平遥民居宅门于影壁相对,这样一块有图案的墙面的存在,不仅有其重要的精神功能,也增加了空间意味和视觉层次(图28、29)。影壁有的在院内,有的在宅门外对面,有的在宅门外两侧呈八字状。

  图28 图29

  风水楼

  在平遥,随处可见的风水楼和风水影壁一般建在吉方、旺方的主房屋顶平台上(图30、31)。

  图30 图31

  镇物

  镇物作用就是消除四合院中呈现“凶兆”的各种不利因素。在平遥四合院中常见诸如此类的砖雕和木雕图案,它们可以给宅主心理上的安慰。在住宅的关键部位,如路口直冲的地方设一“精神构件”——泰山石敢当(图32)。

平遥古城与民居艺术欣赏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