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天八夜观后感
“王家岭大救援”创造了煤矿救援史的“奇迹”。它即将被山西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暂定名《八天八夜》。是的,奇迹!奥巴马念出每个死难矿工的名字,而王家岭至今没有公布矿难死者名单。非但不公布,还声称这是应大多数死者家属的要求。与以往不同,这次只追究了9个技术员的责任,各级领导安然无恙。非但安然无恙,还有《八天八夜》的电影赞歌。呜呼,以丑为美何时休!
“王家岭大救援”即将被搬上银幕,暂定名《八天八夜》。29日,本片导演、编剧携剧本初稿来到太原,举办剧本研讨会,特别邀请全程参加抢险救援的一线救援人员提出修改意见。剧本以“3·28”王家岭矿透水事故真实事件为背景,着重描写153名矿工被困井下后,山西省委、省政府不惜代价、不分昼夜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救出受困8天8夜的115名矿工,在漆黑的矿井中托起了生命的方舟,创造了世界救援史上的奇迹。本片将由山西电影制片厂创作、摄制,预计投资1000万元。这不仅是山西厂史上投资最大的影片,也是该厂转企改制以来第一部电影故事片。据悉,影片将作为今年国庆重点献礼片在“十一”前后隆重推出。(据6月1日《山西晚报》)
“史上投资最大”、“国庆重点献礼”……这些词句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山西正在筹办一件喜事,而且还要“大操大办”。可这是一件怎样的“喜事”呢?每当想起或听人提起王家岭矿难,我首先想起的是两个问题——
一是事故责任的追究。事故发生不久就有报道说,在事发前一天,工人们就发现巷道内有雾,甚至还出现了煤板脱落现象,这就预兆可能有水。发现这一预兆的工人向矿方进行了报告,但并没有引起重视。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局长骆琳也曾表示,煤矿在应急方面存在问题。很多信息表明,王家岭矿难很可能是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但两个多月过去了,事故的调查至今没有结论。责任还没有查清,歌功却已经开始了。真不知道《八天八夜》的剧本是从哪写起的——莫非把事故发生的经过完全省掉、开场的第一幕就是透水吗?
二是遇难矿工的名单。事故发生后,舆论曾呼吁官方公布被困矿工的名单,但有关负责人只是匆匆地念了一遍,没有人能够听得清楚,更没有人见到详细的文本;115名矿工获救后,公众又要求公布获救者的名单,但救援指挥部仍然迟迟不公布;接着要求公布38名遇难矿工的呼声更高,但有关方面还是充耳不闻,直到近两个月后,山西省发布通报称,“为尊重绝大多数遇难人员家属的意见,对38名遇难人员名单不再公布”。谁也不知道那“大多数遇难人员家属”又是谁,反正一切具体的信息都被锁到了黑箱里——面对这重重的黑幕,《八天八夜》的作者又是怎么创作的呢? 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论文网http://www.751com.cn/
诚然,王家岭矿难发生后,山西省委、省政府不惜代价、不分昼夜地部署和指挥救援,并成功救出了115名矿工,这样的奇迹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值得总结和铭记的。但毕竟还有38条生命(姑且认为这是真实的)罹难了,而且救援也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如果单就救援阶段来看,有关部门的表现确实是令人欣慰的;但要把事前的监管也算在内,令人痛心的东西恐怕更多。无论救援工作做得多么出色,终归是事后的补救,而且有些损失是无法挽回的——如果可以选择,事故当然还是不要发生为好。
纵观整个事件的经过,王家岭透水事故的教训肯定大于经验,过失也肯定大于功德。即使是被困的矿工全部救出来,“3·28”也只能是一个灾难的纪念日。然而,山西省有关方面掐头去尾——省去事前的责任,略掉事后的处理——愣要把一出悲剧演成一场喜剧,这种“丧事喜办”、“把坏事变好事”的功夫也可以算是一种“奇迹”吧。 灾难之后,我们最该做的是检讨,总结经验,防止这样的灾难再次发生,而不是将救援的经过搬上荧屏。救到人是应该的,是不值得炫耀的,每个百姓只能从矿难里读到无奈和辛酸,不会感受到一丝的欣慰。拍这样的一部影片,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积极意义吗?怕是丝毫没有。
据悉,影片还会再现煤矿井下作业场面与透水肆虐的场景,我怀疑,山西电影制片厂有没有考虑过整个社会大众对灾难的承受能力?有没有考虑过38位遇难者家属的感受?有没有考虑过获救矿工的心理阴影和承受能力?如果这样一部影片上映,是抚慰心灵还是揭开伤疤?
一部以矿难为题材的电影,剧本研讨会只邀请了参加抢险的救援人员,为何不邀请获救矿工,听听他们的想法?对矿难,谁才最有发言权?应该是那些被救起的矿工,他们对灾难的理解应该是最深刻的,他们的意见和感受是最值得借鉴的,他们才是主角,而导演、剧作家——人民的艺术家们,却似乎都忽略了主角。
更为吊诡的是,这部涉嫌用灾难歌颂当地政府政绩的电影,竟是山西厂史上投资最大的影片,投资达到千万,令人不禁起疑:用于拍电影的千万投资到底来自何方?会不会是政府变相掏了腰包,拿了纳税人的钱?如果真是这样,这部影片就纯粹成了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以纳税人的灾难为题材,为自己歌颂政绩的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