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报任安书
读司马迁,读这个伟大的名字,读他的伟大著作和伟大人格,要从《报任安书》里开始,这是一篇悲情的奇文,有他不幸遭遇的申诉,有他深刻思想的剖白,有他坚定志向的袒露,有他愤激之情的倾泻,有他“死曰,然后是非乃定”的自誓;是司马迁伟大人格的集中而直接、深沉而辉煌的最终展示。
前人对《报任安书》有极高的评价,赞誉它是“绝代大文章”、“宏制巨篇”、“百代伟作”,是“天下奇文”。
它奇在哪里呢?
忠心蒙奇冤
司马迁自年轻时出入宫廷之曰,就“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曰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这次李陵兵改,他见主上为之食不甘味,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遇,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出于一片忠心,司马迁为李陵出面说话。
司马迁与李陵并无私交,只是观其为人,“有国士之风”,特别是在匈奴入侵时,能万死不顾一生,赴国家之难,这更比全躯保妻子之臣要高尚的得多。不能因为举事一不当,就媒孽其短,落井下石。李陵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寡不敌众,而他的浴血奋战、拼死捕斗,其功劳足以暴以天下。他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面报于汉”。 司马迁为李陵的辩护又是一片公心。可是,汉武帝却认为他“沮贰师”、“诬上”,而判处宫刑。
不过,这次“以口语遭遇此祸”,是司马迁万万没有料到的。司马迁通过自己的不幸遭遇,倾诉了满腔的委屈之情,控诉了社会政治的黑暗与凶残、公卿达官的势利和冷酷,控诉了汉武帝善恶不分、残害忠良的刻薄寡恩和刚愎昏庸。司马迁的一片忠心和公心,换来的却是“深幽囹圄”、“佴之蚕室”,这是怎样锥心刺骨的悲愤,是怎样的冤愤!
屈辱萌奇志
在古代,宫刑是一种极其惨无人道的酷刑。对司马迁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忍受的侮辱,是对他肉体和精神的无以复加的摧残。古人说“士可杀不可辱”。在这种情况下,死,的确比活着更容易,事实上司马迁的确多次想到过死,但是,他终于靠着他深刻的思想和伟大的志向活下来了。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曲折地写出了自己对荣辱、对生死的深刻思考,把不甘受辱、想引决而终未引决的痛苦选择讲得清晰而动人。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的生死、荣辱观充满了辩证法:是宁死不辱,还是忍辱求活,这要综合主客观多种因素分析权衡,要看怎样做才对社会、对后世更有价值,更有贡献。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还举出了被后世称颂的古代卓越人物的例子,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孙膑等,说明他们都是经历了苦难、遭受了屈辱而“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他正是以这些仁人志士来自比和自励,“述往事,思来者”,决心用写历史的办法,“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贼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太史公自序》)。
《报任安书》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之观、著书之志,显示了司马迁的伟大人格,这就是:有伟大的理想,伟大的意志,伟大的毅力,有为了伟大事业而甘愿“就极刑”、“万被戮”的非凡勇气。这奇冤、奇志构成了深厚的内在底蕴的奇文。
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大师,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把心中万千的委屈和悲情凝结在笔底,既尽情抒发了自己心中郁结的奇冤和奇志,又表现出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
一、心脉清晰、环环相扣、首尾呼应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主要是书写自己为完成《史记》而殉身的意志;然而,作为一封复信,必须应答对方来信,所以,司马迁自然把“难以推贤进士”的原因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他在一开头便说,之所以没有遵照任安的指教去做,是因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没有推贤进士的地位和资格。在第二段对这一点作了具体阐述:援引历史事例,说明宦官“自古耻之”,然后用今昔相衬的方法,说自己过去“厕下大夫之列”时尚无所建树,现在“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又怎么能“仰首伸肩,论列是非”呢!第三段详细陈述因李陵事获罪的经过。从结构上看,一方面回答了为什么会“身残处秽”,一方面也照应了“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的后果。至此,司马迁把“难以荐士”论说得很充分了,于是,这条明线便隐伏为暗线。第四、五段,阐述了自己“身残处秽”而“含诟苟活”,即自己的荣辱观、生死观,成为全文最重要的部分。直到最后一段,线索再次突出,重复强调自己目前的屈辱低贱、痛苦不堪的境遇,与开头的身残处秽、不能荐士相呼应。
二、委婉深沉、迂回曲折、辞气雄浑
司马迁从前98年受宫刑,到前91年写这封信,度过了七年的漫长岁月。他表面上“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而内心深处却是“肠一折而九回”。其忧愁激愤积郁胸中,越积越深,所以一旦受到触动,就不觉要汹涌而出。但是,他正因为所积太厚,思想感情太复杂,又因为是给获罪的友人回信,不能一泄无余,所以很自然地采用了迂回曲折、反复咏叹、渐次深广的方式。从第一段的“独抑郁而谁与语”,到第二段述说刑余之人的耻辱卑贱而发出的“嗟呼!嗟呼!如仆,前何言哉!尚何言哉!”再到第三段述说为李陵事遭刑蒙冤而发出的“悲夫!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造成了欲说而又停顿,停顿而又不能不说的深层涌动。终于,在前文的铺垫、蓄势之后,感情的洪水一泻千里了。从第四段的“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到最后一段的“死曰,然后是非乃定”,终于长彻底将受辱不死、著书自见的真实心迹和信念大白于天下,就象黄河之水在经过九曲回环之后,终于滚滚滔滔流向大海。从全文看如此,从每一段看也是,文中的每一段都是几多层次,极尽曲折,或今或古,或人或己,或正或反,或事或理,前呼后应,反复重迭,给人一种委婉回环、滔滔不尽之感。恰当地表达了司马迁感情的悲愤,理性的思考;把个“九曲回肠”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深刻蕴藉。
《古文观止》于篇后总评说:“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
明代孙执升说:“却少卿推贤进士之教,疗自己著书垂后之意,回环照应,使人莫可寻其退迹,而段落自尔井然。”(《评注昭明文选》引)
明方孝孺说:“回旋曲折,抑场喷伏,而不见艰难辛苦之态,必至于极而后止,”(《与舒君书》)
《报任安书》既一脉贯通,清晰而严谨纵横捭阖,迂曲而畅尽,充分表现出作者笔力的雄浑,这是《报任安书》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重要原因。
司马迁不愧是一代语言的宗师,在《报任安书》中,词语丰富,句式灵活,辞格多样,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骈句、散句自然错落,俳句、叠句时有穿插,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
内涵丰富的词语
同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书面语、口头语,应用得心应手。例如,仅获罪进监的说法就有十多种:拘,办,受械,衣赭衣,关三木,罪至罔加,系狱抵罪,卒从吏议,佴之蚕室,具于五刑,与法吏为伍,幽囫囹之中,至于鞭笞之间,沈溺缧紲之辱等。文中还大量地使用了语气词,构成了一种循回反复的强烈的抒情节奏。他写了自己所受到的冤枉,虽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是受冤的,但处处暗含着怨怼之气,表现了作者骨子里不认为有罪的倔强性格。
灵活多变的句式
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长句、短句,整句、散句,运用灵活自如。例如:“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贵,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这一小段话中,即用了整句、散句,主动句、被动句,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顺接句、逆接句等多种句式,简练而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志向、决心和感慨。
精巧细致的修辞
比喻、借代、引用、夸张、映衬、对偶、反复、层递,示现、避讳、婉曲等交相使用,各显其能。例如,文中大量排比辞格的运用,有两句一套的,三句一套的,四句一套的,五句一套的,辣句一套的;有的用于列举情况,有的用于陈述史实,有的用于说明道理,最为雄壮的是“四不辱,辣受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笞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全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文中串串的排比句,使辞情滚滚,波澜壮阔;使节奏鲜明,音调铿锵;酣畅淋漓,动人心弦,形成了一种不可折服的气势。
委婉含蓄的史料
当然这已超出了修辞的范畴,成为一种以古喻今的论说方法,又表现了一个历史学家的博大深邃。文章的几个重点段落都用了这个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多与排比铺陈的方法相结合,委婉含蓄,既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又抒发了强烈的感情。
明代孙月峰说:“直写胸臆,发挥又发挥,惟恐倾吐不尽。读之使人慷慨激烈,唏嘘欲绝,真是大有力量文字。”“粗粗卤卤,任意写出,而矫健磊落,笔力真如走蛟龙、挟风雨,且峭句险字,往往不乏,读之但见其奇肆,而不得其构造锻炼处。古圣贤规矩准绳文字,至此一大变,卓为百代伟作。”(《评注昭明文选》)
《报任安书》驾驭语言的高超的艺术技巧,为本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让后人赏鉴品味,达到了极高、极奇的境界,可以说是司马迁的奇冤、奇志的综合凝结了这篇不朽的奇文。古人说:“司马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评注昭明文选》引)它给后世留下的是无尽的悲壮和无穷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