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摘 要:科学课堂教学中,一个巧妙的“留白”,往往会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思文禁锢,主体意识得到发挥。本文通过课堂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实施 “留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科学 课堂教学 留白 学生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让人在白而不空的“间”中徜徉,显示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也需要“留白”,课堂教学的“留白”既是一种教学机智,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课程体验、追求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它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出发点,要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因此,教学中的巧妙“留白”,能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发现,主体意识得到发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学习,首先是观察各种客观自然现象;或是进行试验,通过变革研究对象来观察,找出规律;再从许多表象性的规律中,揭示基本规律,建立理论。由此决定了《科学》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理解、思考和探索。可见,“留白”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善于给我们的课堂“留白”。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留白”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与同行探讨。
一、科学课堂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掌握一定的“留白”技巧与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更富有成效。教师只要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就能巧妙“留白”。
1、导课“留白”,激发学生求知热情
一堂课的“序曲”在导课。上课伊始,我们应依据教学内容,抓住初中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巧妙“留白”,有意给一些教材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拉开学习的序幕。 例如:学习“大气压强”之前,我拿着一只盛水的大试管,然后把稍小的试管放在盛水的大试管中,问学生:“当我把相互套放着的两支试管同时倒转过来,使其管口朝下,小试管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吗?”学生异口同声说:“一定会掉下来。”于是我将那两支试管倒转过来,学生观察到小试管不但没有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反而沿大试管壁端上升了,即使竖直朝下抖动,小试管仍不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
又如:在学习《体内物质的运输》时,我在课前出示了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张血常规化验单上各数据分别代表什么?各有什么功能?怎样判断这些数据是否正常?。
此类导入,都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事实入手,通过设置疑问,创造学生思文上的矛盾冲突,给学生留有思文上的“空白”,从而激起学生通过学习来填补“空白”的欲望,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新课讲授“留白”,文持学生学习动力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具体实施。
第一种情况是在讲解新的知识点前的“留白”。创造学生在心理上对新知识渴求的一种短暂的 “空白”,这种状态能马上将学生注意力牢牢集中到新知识上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合理的解释,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本身的理解与掌握,另外还起到强化信息输入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传染病”前,可设置这样的悬念:①同学们,你们得过传染病?②传染病能不能治愈?③传染病有哪些特点?④传染病是如何传播的?⑤哪些病属于传染病?⑥传染病可以预防吗?等等。
第二种情况是讲到重、难点,或学生因年龄和阅历的关系而一时认识不清、理解不了的内容时“留白”。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回味、体会、理解、消化知识的时间。此时的教学含而不露、开而不达,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惯性”学习时,学生往往结合平常生活经验,认为物体运动速度越快,物体的惯性也越大。而书上说物体的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这与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冲突。我在此处“留白”,让学生去想:如果物体运动速度越快,物体的惯性也越大,那么物体运动速度越慢,物体的惯性也越小,当物体运动速度为零时,物体的惯性也为零,这可能吗?学生茅塞顿开,自然而然得出物体的惯性跟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第三种情况是在讲述有关科学结论时,要在结果上“留白”。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或者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往里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个性和特长,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因此,教师应留出结果的空白,对有些问题不必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文,抵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
例如:在学了“惯性”后,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了在跳远中取得好成绩,应如何跳较好?”答案为“利用惯性,先助跑再起跳。”而学生的回答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答案。(1)、向东跳好,理由是地球从西向东转;(2)、起跳时踏板用力好,理由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起跳角度为45度好,理由是与扔铅球一样,45度角射程最远。等等。这些答案,书上没有,我也没想过。
第四种情况是出现错误之后或学生思文受阻发出求援时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