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科学性缺乏系统的总结
自上世纪中叶起,由于“继承”和“借鉴”的争论,诸多专家就科学性开始对民族传统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比较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比较和论证,人们认为,民族传统唱法在呼吸、用嗓、共鸣腔的运用和吐字、咬字等方面的大多数原则和美声传统唱法是相通的,其科学性在实践中也逐步被证实。
但由于不同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人文环境、语言特点、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之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种类繁多,且每个种类又有着不同的生存土壤,中西声乐文化必然会歧异纷呈。在这些歧异中,有的是可以以科学性为检验标准的,例如在真假声运用上面,美声唱法主要运用真假混合,而传统民族唱法中以真声居多,且真假分截明显,这样容易产生挤卡喊叫、破音现象,严重的可能导致声带病变或倒嗓等,这是可向美声唱法借鉴的;有的是不可以以科学性来衡量的,传统唱法中的一些特色用嗓技巧,如“蒙古族民间歌手在演唱长调的拖腔时,喉头往往偏高,采用不同于vibrato的颤音方法造成马头琴的装饰效果;文吾尔族的民间歌手习惯将嗓音做靠前靠后的急速交替,表现诙谐风趣的音乐情调;藏族歌手为展示歌声的开阔深远而运用喉头压力使声音有较大幅度的摆动,造成某些喉部的装饰音;傣族民歌因语言的特点而使声音带一些鼻音等等。”这些技巧可能不符合西方人的审美习惯,但却能体现强烈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不能说其没有科学性。有的是与美声唱法有共同点并有独到之处的,如声乐教育家张畴通过对云南滇剧声腔艺术的多年研究,在论及滇剧艺术家彭国珍的演唱和教学体系时,将之与美声唱法作比较后总结道:“但凡西洋美声唱法在发声方法所讲究的诸多问题,滇剧声腔演唱与教学中均已涉及。且在呼吸用气、训练起音、唱高音、声区过渡与音色统一、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及语言训练三结合、意念与机能的辨证关系等诸方面,均有独创见解,亦有成套的教学方法和完整的教学体系。”
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民族传统声乐的科学性。我们可以将美声唱法作为科学性的参照物,但不能将其作为检验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应该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系统地研究、归纳和总结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分清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不科学的,哪些是可以或不可以用科学来衡量的,并对传统民族声乐的科学性予以充分的论证。
6.民间与音乐院校缺乏和谐有效的协作
民间与院校是我国民族声乐范畴的两大主体。民间是产生和传承传统民族声乐的根据地,院校则是教育和发展民族声乐的主阵地,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但在民间与院校并存发展的多年中,二者在人们的意识之中逐渐演变成两种对立的范畴,分别是‘.落后”与“先进”的代表。另外,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广泛引人,院校加快了前进的步伐,而民间则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院校已逐渐呈现出主导意识。民族声乐教育体系是以院校为主要载体,民间则多为自生自灭。院校的优势与民间的弱势所形成的巨大落差必然促使人们产生派别意识。
回顾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民间与院校曾有过多次成功的合作与交流。上世纪五、辣十年代,中央音乐学院请民歌手张天恩、朱仲禄等教唱陕北、山西民歌和青海花儿,上海音乐学院请京韵大鼓艺人王秀卿传授曲艺唱法,请民间艺人丁喜才教榆林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小曲,等等。同时,诸多民间艺人也向院校师生请教、切磋。这一时期,民间与院校的相互交流、默契配合,不仅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也为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如今,由于人们对院校的过分推崇和对民间的‘.傲慢与偏见”,二者的优势不能互补,不能和谐有效地协作,大有分道扬镶之趋势。如果说今天的民族声乐发展必须强调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那么院校在体现科学性、时代性上是极具潜力的,而民间在民族性和艺术性方面则是更具优势,两者只有有机地结合,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