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义”,首先表现在他不愿夺取朋友的基地,以至于让他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时机。在徐州,陶谦曾三次诚恳的提出让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刘备领徐州牧。刘备却不愿夺取朋友之基业,因此力辞。最后在“陶谦以手指心而死”;“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矣!’”(《三国演义》第十二回,60页);关张也一再相劝,刘备才勉强接受。这是刘备心中的“义”使然吧!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荆州的问题上。早在隆中时,诸葛亮提出,让刘备占据荆州,以备将来争夺天下所用。而且,此时刘备也确实需要荆州。由于刘表、刘备同宗,以及在刘备流浪时被刘表收留的缘故。刘备心中的“义”让他两次拒绝刘表让荆州。《三国演义》是这样描述的:第一次刘表提出“吾今年老多病,不能理事,贤弟可来助我,我死之后,弟便为荆州之主也。”(《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206 页) 刘备当即予以拒绝。第二次当刘表病危时表示:“我病已入膏肓,不久便去矣,特托孤于贤弟,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后贤弟可自领荆州。”(《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211页)这次又被刘备拒绝。刘备拒绝刘表的同时,也失去了得到荆州的最佳时机,也由此带来很大的灾难。同样对益州刘璋问题上,刘备犯同性质的错误,结果失去庞统。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朋友的“义”是多么的浓,正如他所说:“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三国演义》第四十回,第210页)
刘备的“义”还表现在与关张的兄弟情义上。刘备与关羽、张飞三人的情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直到今天也有人在模仿。在《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刘备重兄弟情义的是在关羽遇害以后。当刘备得知关羽丢失荆州,身首异处时,“大叫一声,昏绝于地”见到关兴“大叫一声,又哭绝于地。众官救醒,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对于张飞“因急兄仇”遇害,“先主哀痛至甚,饮食不进。”(《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 从刘备的哀伤中可以看出他对关羽`、张飞的兄弟情深,刘备对失去兄弟的哀痛之情,也着实令人动容。处在悲痛之中的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的苦劝,也不顾国家的整体战略利益,立誓为关张报仇兴兵伐吴。在刘备看来:“不为兄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426页)在江山和“义”之间,刘备选择了“义”。这种义虽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但它在一定程度突破传统的君臣关系,体现传统美德。所以刘备身上的“义”与曹操的“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不义相比,刘备更值得让人们称赞。
所以我们说,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刻画为“仁义”的化身,他的“仁”赢得了民心;他的“义”赢得了臣心。虽然他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二、刘备能够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知人善任。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不仅被塑造为“仁义”的化身,而且还被塑造成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楷模。当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时,每位英豪都在积极地寻访人才,积蓄力量,窥待时机。作为枭雄的刘备,更是创造了“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
事实上,刘备求贤之心被激起是发生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在此以前,刘备不断颠簸于乱世,在不断更换主人中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求得生存,文不过孙乾、糜竺,武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比起曹操、袁绍、孙权、简直是不值一提。此时刘备求贤之心也并非十分强烈。刘备在跃马过檀溪之后,遇到水镜先生,通过一番交谈,枭雄刘备如梦方形醒,认识到自己欲成就霸业,非有经天纬地之才辅佐不可。一颗求贤之心从此被激发起来。
枭雄毕竟是枭雄,刘备一旦觉醒,立即行动。首先他力请水镜先生出山却被拒绝,遇到徐庶,经过交谈认为他是贤才,就立即拜为军师。求贤之心可见一斑。然好景不长,曹操囚禁徐母,徐庶不得不奔赴营。此时刘备对徐庶是依依不舍可又有无可奈何,只能用“送了一程,又送一程”(《三国演义》第三十辣回,193页)来表达对徐庶的依恋。刘备对贤才渴盼之心尽现无遗。
最能说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事件是“三顾茅庐”。诸葛亮这个神秘的“卧龙”先生,这一个以前不见声名的人物,刘备也仅仅从水镜先生、徐庶、崔州平等人口中得知,他是一个有非常才干的大贤。至于是否如此,还尚未一试,刘备却宁愿一试,“决定放下皇族和长辈的架子,亲自去拜访那个比自己小了二十岁,又没有什么职务的年轻人。”(易中天《品三国全集》之《三顾茅庐》117页)刘备此举可谓出人意料,也尽显其求贤访能之诚心。而且刘备对隆中的访问是一访三次。要知道在我们民族的传统意识里,是再一,再二,不可再三,更何况刘备是大汉“皇叔”,诸葛亮则是无名村夫。然而刘备却做到了,而且有一次是在“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村似银妆”的恶劣天气去的。当第三次好不容易碰到诸葛亮在家时,他却“昼寝未醒”,刘备又耐心等待。诸葛亮终于为刘备的成心耐心打动,甘愿为其效劳一生。刘备一波三折访问又足见其求贤的耐心。刘备求贤的诚心和耐心又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虽然在庞统问题上,刘备虽犯错误于前,但认识到错误后“下阶请罪”立即拜庞统为副军师,求贤之心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