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

更新时间:2012-7-9:  来源:毕业论文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作家史铁生作于1983年的一篇以自己文革期间生活为写作背景的短篇小说。这篇作品同时也是作家的代表作品之一。选择这篇作品作为小组学习的作品有一下几点原因:

  (1) 作家史铁生是当代文学史中一束闪耀的光,他用自己善良、柔软的心去感受世界,用柔和的目光看待生活中的坎坷和不平。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我们总能感受到有一双宽厚结实的手轻轻地安放在我们的肩头、脑后;

  (2) 从当代文学史所囊括的内容出发,文化大革命史是中国文学史的一块硬伤,在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留下无法磨平的伤痕,阅读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作品是学习当代文学史的必经阶段。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描述的内容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下乡生活,很自然的成为我们小组学习的内容;

  (3) 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篇作品作于20世界80年代,那一时期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大抵反复渲染焦灼、彷徨、孤独的心情,具有强烈的反抗和批判意识而忽略作品中对美的追求和描写。独有史铁生用一种柔和的目光看待残酷的文革生活并从中发掘人性人情的美、生活的美、自然的美,使那一时期真实的存在美得以在论文范文 作品中重现并为后代所知,使我们不至于完全的否认那一时期除了惨烈的政治生活之外,人民间还保留着中国民族千古流传下来的美好——朴实的风土民情。

  我们小组此次共同阅读学习《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主要收获是:感受作者史铁生在作品中所营造的不同于同一时期同类作品的意境——平和宁静的乡村美。此篇读书报告是我们组辣名成员共同学习的成果,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对作家史铁生及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介绍;二是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欣赏和分析;三是对作家所营造的意境进行分析。学习中还有许多缺点和未能囊括到的知识点及内容,希望老师和同学们给予提出和补充。

   一、 作家及作品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作者作于1983年的作品,在世界都在一起怨声载道的时候,他偏偏跳出——书写动荡年代中的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精神与肉体的冲撞中的迷惘、苦闷、执着等心态,用一种柔和的目光、温润的字眼,来描写记忆中那段让所有曾经经历过它的人都感到锥心刺骨的生活。同为当代作家且以“知青作家”身份出身的邓贤在评价史铁生曾说:“他的心境之宁静是现代人少有的,这种宁静的智慧无疑是作家们应当找寻的一种方向。”“透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与清平湾相连的那段生活的留恋和不舍。字里行间是温暖的惆怅,这与同时代的伤痕文学多为充满愤怒感不同。”而作家史铁生自己也曾所说,刻意想写插队的生活,编排了一些情节,反到弄巧成拙,被人怀疑他是否插过队,“倒是每每说起那些散碎的往事,所有的人都听得入神、感动;说到最后,大家都默然,分明都在沉思”。

  二、 作品中的形象

  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作者史铁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出发,以“我”的口吻叙述作品,为我们讲述属于他的那段知情生活。基于此,作品描述的对象便自然的落脚于“我”和“我”身边的人和事中:处处透着原始生态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居民及我所喂养的牛儿们。而在这些形象中,又着重笔墨描写唱着信天游的白(破)老汉、专横温柔的老黑牛、想去北京的小孙女留小儿。

  形象一:牛儿。

  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形象牛贯穿文章的始末,是文中一个重要的形象。文章开篇以论北方的黄牛为始,“北方的黄牛一般分为蒙古牛和华北牛”,引出陕北的那个“小山村儿——清平湾”。小说结尾处写破老汉那头心爱的老黑牛被拖到河滩上杀了,牛被杀时流下了眼泪。作者为何对牛这么青睐有佳呢?因为他曾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都有着和牛一样的品质——勤勉、善良、忠诚,“我至今还记得这么一件事;有天夜里,我几次起来给牛添草,都发现老黑牛站着,不卧下。别的牛都累的早早地卧下睡了,只有它喘着粗气,站着。我以为它病了,走进牛棚,摸摸它的耳朵,才发现,在它的肚皮下卧着一只牛不老。小牛犊正睡得香,响着均匀的鼾声”,思及此我们想到破老汉不就如老黑牛小心的爱护小牛犊般的爱护小孙女吗?

  作品中作者对牛的描写充满温情,其中主要是以对老黑牛的感情变化为主线。作者对老黑牛的感情变化主线可以分为一下四个阶段:喜欢红犍牛,讨厌老黑牛—戏弄老黑牛—对老黑牛产生敬重之情—拒绝吃老黑牛的肉。最先作者讨厌老黑牛,因他的 “老谋深算”,“它总能把野草和田苗分得一清二楚。它假装吃着田边的草,慢慢接近田苗,低着头,眼睛却溜着我。我看着它的时候,田苗离它再近它也不吃,一幅廉洁奉公的样儿;我刚回头,它就趁机啃倒一棵玉米或高粱,调头便走”;因它的专横,“……老黑牛却是首领。遇上有哪头母牛发了情,老黑牛便几乎不吃不喝地看定在那母牛身旁,绝不允许其他同性接近”。而作者对老黑牛产生了敬重之情却是因为两件事情:一是因为知道老黑牛曾经救过人的命和为村里人做过的事,“破老汉说,‘那一年村里的牛死的死,杀的杀(他没说哪年),快光了。全凭好歹留下来的这头黑牛和那头老生牛,村里的牛又多了起来。全靠了它,要不全村人倒运吧!’”。二是老黑牛的慈爱,老黑牛每天干活很累,可是晚上为了不压到身下的小牛犊,竟然一直站着,直到作者把小牛犊赶开才睡下休息。老黑牛死后,“只有破老汉和我没有吃它的肉”。

  形象二:破老汉、留小儿。

  就如小说中写的那样“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破老汉日复一日地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清平湾的百姓面朝着黄土背朝天,忙忙碌碌,春天播种,秋天收,冬天打坝子、修梯田,一担粪土辣七十斤,一早上往山上送四五趟,挣两个公分,合辣论文范文 分钱,寒暑往来,总不得闲。他们最大的希望和幸福就是一股劲儿吃白馍馍,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棺材。在这片黄土地上,没有矫揉造作,没有经天纬地的理想,没有高深哲思,有的就是这最原始、最实在、最本真也最单纯的想法和期盼,正如那一支支飘荡在黄土坡、飘荡在庄稼地、飘荡在羊群和牛群里的陕北民歌:赤裸裸,不带任何的修饰,或粗犷奔放,或缠绵细腻,述说着乡亲们的爱憎喜恶、大苦大痛、大喜大悲。俗话说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破老汉一肚子歌,爱唱,也唱得好,因为“日子熬煎咧”。

  小说中的白老汉是史铁生塑造出来的一个美好的陕北农民形象,在他身上凝聚着陕北农民勤劳、善良、大方、淳朴、达观等等美好的人性品质。作品中作者虽只重点描述了老汉一人,却是将那个年代善良的相亲们都缩在其中。破老汉是个为新中国的建立出过力的人,他曾跟着队伍一直打到广州,若不是恋着家乡的窑洞,他就不是现在这个撅一根树枝赶着牛,走一路唱一路的破老汉了,也不会让他的留小儿吃不上白肉,穿不上条绒袄了。“破老汉不是那种混混沌沌、只知干活吃饭困觉的老式农民,他怀念当年红军到陕北的日子,晓得现今上头的事都是那号婆姨闹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无疑是艰苦的辛酸的,但他却乐观的将所想所思,所烦所恼还有所爱所恋,都变成了一曲曲《信天游》,时不时的就哼上一两句,人也就变得快活一些儿。破老汉唱出的民歌,那调儿是深沉的、厚重的,有一份悲哀也有一份雄浑,更多的还包含了被放大了的那份小小的满足和快乐,包含了他对生活的豁达。白老汉善良可爱,特别能够体会外乡人的难处,遇到那些串乡糊口的吹鼓手和说书艺人,他“尤其给得多”。在十年内乱时期,因为舍不得给大夫送“十来斤米或者面”的礼,耽误了儿子的病,于是乎,当和他一同喂牛的北京知识青年回去医病时,他竟“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一张陕西省通用粮票,托人捎到北京,以备忘年之交的青年伙伴之需。

  老汉的小孙女,留小儿,七八岁,是个充满好奇心和梦想的小女孩儿。她常常在晚上跟在白老汉身边,寸步不离,“小手绢里总包着两块红薯或一把玉米粒”,迫不及待的等着爷爷喂好牛,给自己爆玉米花烤红薯,总是不停的问“我”北京的事。问“我”电视机,问如何看电影,问毛主席,问天安门,她以为毛主席总是站在天安门上,“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不是窑,是电影院。”“啥时想吃肉,就吃?”“嗯”“成天价想吃呢?”“那就成天价吃。”“你常去天安门?常能照着毛主席?”“哪的来,我从来没见过。”“咦?他就生在天安门上,你去了会照不着?”,她还趴在“我”耳边恳求“你冬里回北京把我引上行不?”······这些话,问过一次又一次,可还是问。北京、天安门、毛主席,对她来说是个解不开的迷,有不尽的神秘、好奇和无限的渴求与憧憬。作为新中国的新一代,留小儿和所有孩子一般满怀梦想,想着攒钱上北京。作者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孩童是的天真浪漫。

  三、 平和宁静的意境

  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作者回忆了在陕北小山村插队的生活,小村儿乡土洁净,乡情淳朴。作者用平实而浪漫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把自己置身其中,真实再现了一副悠远、淳朴、清新、底蕴厚重的清平湾生活。

  清平湾是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满眼黄土,缺少树木,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非常贫困,一年到头不停歇地辛苦劳作,却难得吃上几回掺了麦麸皮的白馍。没有经历过插队生活的人,是不能够理解当时知青所受到的肉体与精神双重磨难的,但史铁生没有在书中赋予过多的尖锐苛刻的批评,没有过多的抱怨,没有阴暗晦涩,展现在读者眼前史铁生抛掉了个人的苦闷和感伤,从清平湾那些平凡的农民身上看到了美好、纯朴的情感,看到了他们从苦难中自寻其乐的精神寄托,看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作者以一种很平静的心态享受着山村里平平淡淡的乡村生活,他与这片土地,这座山村和这里的牛群和谐快乐地相处着。在作品中他尽力为我们营造一个遥远宁静的陕北村庄,但是那个村庄又仿佛离我们很近,它就在作者的心里,在我们的眼前。那一道道的黄土高坡,那一群群慢慢行进的牛群,那一孔孔窑洞中住着的婆姨娃娃,那整天价唱个不停的破老汉,都让人觉得那么亲近,我们甚至可以嗅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黄土高坡独有的黄土味儿。

  史铁生说,“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由于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茆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

[1] [2] 下一页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