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帐钩艺术风格论文
一、帐钩的起源及其功能略述
帐钩的具体起源已无从考证,但有关它的记载最早却可追溯至东周时期。东晋医学家葛洪(公元284~公元364)在他的《西京杂记》中写道,西汉广川王去疾在盗魏哀王冢时,发现“铜帐钩一具或在床上或在地下,似是帐糜朽而铜钩坠落”,这充分说明了帐钩在东周列国时期已被王室所使用。帐钩在古代又称为“帐构”,最早为青铜所制。中国的早期铁器时代虽然已掌握了冶铁技术,但铁器的广泛使用却远比青铜为晚,因此所谓“帐构”,应特指的是东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帐钩”。与罐、碗等器皿相似,帐钩在发明时即决定了它的用途,即用于联接悬挂帐幔的帐架,使帐架更牢固。东汉著名训诂之作《释名》中写道: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而与此相连的,“钩”则特指支撑帐子的构件。在河北、山东等地发掘的战国墓中也曾发现了青铜帐钩,如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区第辣号墓的西库卫中,有髹黑漆的木帐构和铜帐构,帐杆多成朽灰,而铜帐构保存完好。在西汉之前,青铜帐钩的用途都是用来联接帐架;但人们在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发掘的帐钩却发现其明显有了更多的用途,靖王墓中出土的帐钩构件上都有着“甲”、“乙”、“丙”、“丁”字样,且“甲”、“乙”构件与“丙”“、丁”有着明显的区别。研究发现,西汉帐钩有前后之分,“甲”“、乙”帐钩用于悬挂在帐幔的前方,将幔帘向两边分开悬挂,以便人出入;而“丙”、“丁”则与战国帐钩大致相同,即用于联接帐架。
二、清代宫廷帐钩的主要内容形式
清代国祚二百多年,先后经历了12个皇帝,宫廷文化也随着清代的兴衰从灿烂辉煌走向没落,而见证这一切的,其中即包括了宫廷的帐钩文化。从内容形式来看,清初宫廷帐钩沿袭了明代帐钩的古朴简洁。1635年,皇太极废除了“诸申”(女真)族号,改称“满洲”,由此,清初宫廷文化也迎来了它第一次的辉煌发展,而旧“诸申”文化与新文化的碰撞,也进一步催发了宫廷帐钩的演进历程。清中期是宫廷帐钩发展的辉煌期,在康乾盛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宫廷文化也逐渐的丰富起来,而宫廷帐钩则由清初的古朴简洁而演进为精致细腻,且首次出现了雕饰镌刻,由此,清中叶宫廷帐钩也终于登上了“艺术品”的大雅之堂。灿烂辉煌的康乾盛世宫廷帐钩文化融合了满族贵族对民族图腾的崇拜,其中,寓意着“福禄”的葫芦帐钩、寓意着吉祥如意的如意帐钩、寓意着喜庆的双喜帐钩等种类繁多,展现了康、雍、乾三代的国祚鼎盛、文嗣发达。从内容形式来看,目前,藏于沈阳故宫的清代宫廷帐钩大多为清中期产物,其形式主要包括:镂空葫芦花卉纹帐钩、花卉纹如意头帐钩、镂空双喜帐钩、光绪牡丹花纹帐帐钩、双喜字福纹帐钩等等。清代末期,清王朝逐渐从中兴走向没落。鸦片战争后,清朝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同治中兴、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其中中法战争是清代宫廷帐钩变迁的转折点。清代末期的宫廷帐钩主要有龙纹鎏金铜帐钩、镂空花篮双面满工刻花铜帐钩和喜上眉梢白铜帐钩等等,虽然款式依然保留了宫廷特色,但材质和做工却远非清中叶的精致细腻,粗陋质劣的帐钩开始显现。
三、清代宫廷帐钩的艺术风格及其特色
1.清代帐钩文化的艺术风格
(1)图案风格
满族是通古斯民族的一个支系,自爱新觉罗氏一统中国,古通古斯民族的图腾文化也随之融入进来,在与汉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碰撞中迸发了极为耀眼的火花,孕育了灿烂的清代宫廷文化。帐钩文化发展至清代已进入到了一个最为辉煌的阶段,清代帐钩秉承了明代帐钩构件的古朴简洁,并在此基础上随着清王室不断吸取汉族文化而逐渐演变为精致细腻,但同时也延续了满族传统文化中一贯的民族特色,仅就图案的艺术风格而言,呈现出了极其多样的艺术风貌。清代早期的帐钩图案依然沿袭了满族传统的民族特色,康熙初年,“旗头”、“索伦杆”是宫廷帐钩的主要图案;康熙16年~46年,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采取开明政策,大量吸取汉族文化,流苏、耕织乃至笔墨山水等等都可作帐钩图案,至此,帐钩文化才逐渐趋于大同,但这种大同是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严格来说,宫廷“御用”帐钩仍然以满族传统图腾为代表。清代中期,花鸟鱼虫和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凤凰图案成为了宫廷帐钩图案的主流,如: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宫廷青鱼花纹铜帐钩,图案为青鱼、荷花纹、钩首为如意头。此外作为皇帝的象征,帝王帐钩以“龙”为代表,象征着清代宫廷的权威有沈阳故宫现藏清末龙纹帐钩,钩身雕龙纹,钩首为龙头。至光绪末年,慈禧太后重农抑商,宫廷帐钩图案在传统旗头、流苏、龙和山水的基础上融合了大量与农耕相关的图案,直至1912年清朝灭亡。
(2)款式风格
自清初以来,宫廷帐钩文化开始繁衍,从清初至清末的200多年间,从宫廷中流传了无数的帐钩款式于民间。如清朝初年,民间盛行以“钱”辟邪,相传巴郡乡绅王甤铸造带有“去殃除凶”、“福山寿海”等字样的帐钩赐予子侄,并“铸钱千串”祭祀宗祠,保佑风调雨顺、子侄健康长寿;乃至清中叶,一些仅具象征意义而不能流通的帐钩款式在民间盛行,巧工匠人仿制“开元通宝”刻以吉祥图案,美其名曰“长命富贵花”;进而,受宫廷文化影响,清中叶民间帐钩大多造型为一端为系,一端为钩的基本型———系为了能与床架相连,钩用以拢住帐帘,尺寸也就以合用为第一要务,约15—30厘米长,10—15厘米宽,但这种款式的影响范围较小,没能在全国形成大的影响。清朝末年,受外来文化影响,宫廷帐钩的款式愈加多样化,此时的款式设计已不仅仅是为了实用,同时还兼顾审美,但“宫廷”与民间的差异却正在逐渐地缩小。
(3)材质风格
清代中前期宫廷帐钩的做工精致细腻,材质考究,以金、银、铜为主。清后期到民国间的帐钩材质粗陋而质劣,这种日渐消退的宫廷文化伴随了清代二百多年的发展。其中,这种变化既有风气和审美取向变化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的原因。例如,清末民间民不聊生,农民在陋床板旁撑竹竿,麻布粗帐,帐幔基本不用帐钩;而宫廷的帐钩大多老旧,新制作的帐钩材质远不如早期的结实耐用,只有少数宫室以床架之典雅大方,绢纱之曼妙轻柔,挂帐之钩便不可能粗俗碍眼。同时,为了文护宫廷的权威,皇室用具一应日用器皿自然又讲究、华贵些;然而终究国力衰微,百姓潦倒,用具们也大多逐渐的粗陋起来。从历史发展视角来看,这种变化是规律性的,宫廷帐钩材质的变化即是一种见证。
(4)满族文化在宫廷帐钩风格中的体现
在由满族贵族掌控的清室宫廷里,帐钩的风格虽然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变迁,但始终也体现着满族传统的文化风貌,从整体来说,是保留了一部分满族的图腾崇拜。综合来说,满族文化在宫廷帐钩风格中的体现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婚庆类帐钩。清代宫廷婚庆被称为是天作之合,由此,鸳鸯蝴蝶、喜鹊腊梅、双喜图、麒麟送子、天仙送子、多子图、和合二仙等等都是清代宫廷帐钩图案的主要风格特色。这类帐钩多数表达了清代的经济和文化风貌,金、银帐钩是清初宫廷婚庆帐钩的主要类别,而清晚期则多数以银质或铜为主,代表了清王朝的没落。第二,寿庆类帐钩。寿庆类图案是清代宫廷二百多年间最常见的帐钩图案,主要图案有福寿图、麻姑献寿、金玉满堂和益寿延年等等,用于宫廷显贵的生日或满族传统节日等等。第三,吉祥类帐钩。与上述两种帐钩图案相较,吉祥类帐钩在清代宫廷帐钩图案中更加的丰富多样。其中,图案的类型主要有佛教多宝图案、花开富贵、二龙戏珠和狮子舞等等。综合来说,清代宫廷帐钩图案风格与其“御用”图案基本相类。作为宫廷中极易被忽略的一个装饰环节,清初宫廷帐钩“御用”图案的精致和单一表达了满族文化的单一和纯粹;而清中叶帐钩图案的丰富表达了清王朝的鼎盛,晚期图案的多样化和“平民化”则预示了清代的没落。从帐钩文化中,我们能够看到清代的发展轨迹,虽是一枚小小的帐钩,但其与清代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治国要素是分不开的。
2.清代帐钩文化的艺术特色
(1)喜庆特色
婚庆自古即为人生大典,尤其是反映洞房的帐钩,更能体现婚庆的特色。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婚庆仅是喜庆中的一环,其不能代表所有的喜庆,因此,仅从清代宫廷帐钩文化所表达的喜庆特色来看,其类型多样,且又婉约而缠绵,无论是鸳鸯蝴蝶、喜鹊腊梅还是多子多福,其传统观念都表达了满族的传统文化风貌。在满洲贵族的眼中,喜庆与福禄是相连的。因此宫廷帐钩的喜庆特色也并非仅应用于王室的婚嫁,一些王子贝勒加官进爵,都会使用喜庆的帐钩来点缀氛围。而表达婚庆的则更能突出满族的传统文化,如麒麟送子帐钩,这种帐钩除了表现戏出的类似《封神榜》故事题材而外,民间绘画雕刻的构图中,凡人物乘于麒麟上的多是取自这个吉语,且又易于融入进宫廷文化中。满族贵族称麒麟为仁兽,晋唐间开始以其比喻小儿聪颖非凡,唤作“麒麟儿”。明清间成为民俗构图,http://www.751com.cn希望麒麟能为新婚夫妇送来个聪明的男孩子。与这种寓意相同的还有“天仙送子”“、观音送子”等常见图示。此外,还有“天女散花”“、喜上眉梢”“、花蝶连绵”等多种喜庆的特色的图案,是清代宫廷帐钩中最为常见的几种。
(2)吉祥如意
在中国,鬼神之说由来已久,甚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这在世界上内是极为罕见的。在古代,鬼神作为一种信仰,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而在清代,尤其在宫廷,达官贵族大多将对鬼神的崇拜与祭祖混为一体,并将钱币与帐钩文化深深的植入其中,甚至已分不清其间的界线。因此,可以说清代贵族的鬼神崇拜是源于古通古斯民族的图腾信仰,而祭祖文化则是源于古代满族的祭礼文化。进而,在清代,无论是鬼神信仰还是祭祖仪式,帐钩都是最重要的祭奠品。宫廷贵族用“戳子”在草纸上打出轿子的形状并将其焚烧以祭奠鬼神,而所谓的鬼神,严格来说即逝去的贵族先辈。清代末年,皇室宫廷将“帐钩”这一祭奠品也进行了改革创新,用纸直接糊成帐幔的“仿制品”并焚烧,这在体现清代帐钩文化的同时,也充分说明了皇室贵族价值观的转变。此外,清代宫廷其他常见的吉祥图案帐钩,如若细分还有很多,如闺阁中习用图案,百鸟朝凤,或类似“丹凤朝阳”等等。这类题材作品多属闺阁中物,但清晚期也有宫廷皇子用类似帐钩特色来装饰帐幔,以求吉祥如意,顺意平安。其中最著名的为“刘海戏金蟾图”,中心图案为传统吉祥图案“刘海戏金蟾”。刘海儿是传说中的仙童,常见图案为手中舞弄一串铜钱,骑、踏或戏耍一只三腿金蟾,人物塑造多生动诙谐,用于皇室小儿的帐幔。“福禄图”的主要构图为缠枝葫芦,有藤为镂空加线刻,所有葫芦呈圆雕状的,属于上品。传统吉祥图案中,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又隐含“多子多福”,现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类似图案及题材的帐钩很多,如清光绪宫廷银白铜葫芦帐钩、锡质葫芦纹帐钩、烧蓝福字葫芦帐钩等。
(3)寿庆特色
清代宫廷中寿庆类的帐钩作品也很多见,如常见的“福”字、“寿”字,“福寿图”,和“松鹤延年”等等。当然,这其中也注定有一些特定含义的图案值得注意,尤其那些构图复杂的,其中所包含的禁忌和祈祝正是清代宫廷封建伦理与家庭观念的产物。其中,“福寿图”最常见有出廓璧形镂空线刻,合背的样式。中心构图为蝙蝠和篆书的“寿”字,构成吉祥图案中的“福寿图”,或称“福寿双全图”。其中,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镂编葫芦纹如意头帐钩,极精致,全长25x12厘米,镂编葫芦、花卉纹、钩首为如意头、钩为银质。也有全部采用图案化的,即其中寿字用仙桃表示,而且所有图案两两成双。以唐草纹连接上下“双福”,中央为篆书“福”字,就构成“福上加福”的吉祥语。“福(蝠)在眼前(钱)”的图案同理,是用蝙蝠和铜钱的图案组合。而“鹤鹿同春图”的寓意则更为深远。松树寓意“长春”,“鹤鹿”即“贺禄”的谐音,这类帐钩多用于皇子贝勒———即寻常人家不吃朝廷俸禄“,贺禄”便失去了意义。此外“,玉堂富贵”、“金玉满堂”帐钩也常见于清代宫廷,大多做工精细,用料考究,代表了清代宫廷帐钩中的最高艺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古至今,我国的帐钩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涵变,对中国当代的民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反思,尽管宏伟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中国帐钩文化的魅力在我们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继而,我们应当更好的传承并发展这一文化中的精髓,将当代的帐钩文化提升到更高的精神文明层面,充分发扬帐钩文化在民俗文化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形象,通过我们的传承与弘扬,使其继续演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