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 第2页

更新时间:2014-12-27:  来源:毕业论文

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 第2页

  选题策划主要是策划配合中心工作的选题,这些选题通常是战役性报道的选题为主,样式上也体现为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类型为主。如果说这类选题的管理主要是重在策划的话,那么,对日常动态类新闻选题的管理则似乎是重在“管”字上了。一般来说,对必发的动态消息,如省里领导的重要活动,要讲究一次不漏,主要领导的活动不会天天有,但却一点也大意不得,一次也不能出问题,不能漏发。对于重大的动态活动,如小平逝世和香港回归这样的历史性事件,其选题策划主要体现在良好的计划性上,一个大活动,一共要报几次,每次突出什么重点与特色,在什么时间推出。另一方面,对可发可不发的动态消息,如某个行业的总结表彰会等,则应严而灵活。可发可不发的消息应尽量不发,这类新闻的比重大了,你的屏幕必然不好看。通常,这类新闻的选题是由分管口子的记者或记者组提供的,对这类选题不管、记者报什么选题就出去采制什么显然不行,那样会造成选题失控进而屏幕失控的局面。但管得太紧也有负作用,不利于充分调动编辑、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容易产生记者在家坐等、你布置什么我就拍什么的被动效应。一些记者常年跑一个行业,有些报不报吃不准的活动,还应尊重分管记者的意见,也许这一次报道的意思不大,但记者若不去参加,就失去了这个口子上下一次意思大的信息来源;再则,即使是意思不大、甚至不太好发的内容,有时也可鼓励记者找出好的角度,在一般化的选题里尽量做出好文章,从而煅练记者们总体上的新闻开采能力。这里,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管理的方法就很有艺术了。

  好的选题确定后,可以编制成月度选题计划或某一个特定时期、某一个特定战役的选题计划。接着,关键就是对选题计划的贯彻落实了。选题再好,如果落实不当,最终不能变成屏幕上的精彩成果,计划就等于白定了。通常应防止两种情况,一是执行者没能透切了解所接受选题的要旨,把题目做偏了;二是选题没能“适销对路”,接受任务的记者对这一选题不感兴趣。后一种情况可能发生的更多一些。一般来说,哪个记者或记者组报的选题,就由这个记者或记者组来完成。但对一些重大选题或创新创优的选题,新闻中心领导要善于调兵遣将,根据记者的特长来安排任务。如有的记者善于做经济类文章,有的记者善于做文化类文章,有的记者对现场报道情有独钟,有的记者写新闻评论能力透纸背。因此,只有跟据记者的专长来下达、布置和落实选题计划,才能落实到位,使好的选题最终变成好的片子。

  二、关于机构设置

  近20年来,随着我国电视业的迅速发展,省级电视台的新闻部门在人员、机构等方面也在迅速扩展,但在机构发展、沿革上一般都有一个“老底子”可寻,即前、后期两个最老的班底。前期通常是10多人的采访组,负责本台自采新闻的拍摄和制作;后期则为7、8人的编辑组,负责市、县台的发片和日常的播出事务。现在,随着新闻中心的建立,采访组早已变成采访科或采访部,编辑组变成编播科或编辑部,但基本职责并未变。由于近几年各台的新闻节目量都大大增加了,除了早先的那档主要的新闻节目外,先后纷纷开设了早间、午间和晚间新闻节目,以及新闻专题类节目,不少台在机构设置上就出现了变化,新开一个栏目,就成立一个栏目组,栏目组通常采编合一,从而突破了早年采、编两大块基本分开的格局,形成了前期、后期和前后期合一的至少三大块的格局(如加上技术保障那一块,就是四大块的格局)。新格局的好处是,新栏目要有新面貌和新气象,因此新组建的一班人马,自然富有新的创意和激情。但是,这种格局至少有两个弊端,其一,容易造成选题撞车。因为栏目组也有前期采访这一块,尽管栏目有定位,有特色,如许多台的晚间新闻的特色就是以社会新闻为主,但仍然很容易在日常的报道中与采访部的记者撞车,产生一个活动两方都去或两方争着去的现象;况且,这种多头联系还容易使被采访单位感到困惑,不知究竟应找哪一头联系。其二,会给考核上带来麻烦。一个栏目新开时,常常有点特殊“政策”,栏目组记者采访的片子,在考核标准上就与采访部记者的标准有所不同(通常情况是待遇略高于采访部的记者)。这种特殊政策在鼓励了新栏目采编人员的积极性的同时,极有可能挫伤老栏目人员的积极性(新栏目新人多,老栏目“老”人多,这个问题就更值得注意)。就纯粹的管理而言,考核的尺度自然是相对单一要较之多种尺度为优。因此,这种格局似乎是弊大于利的。

  其实,对省级台来说,基本保持历史沿革而来的前、后期两大块设置不失为一种良策。前期记者可算买菜的,后期编辑则是配菜的,分门别类的菜买好了,配菜就不至于太困难了;多几个栏目并不要紧,只是根据各个栏目的特点,多几种配菜的方案罢了。有一种设置模式是:凡是从事前期采访的记者,都集中在采访部,由采访部主任统管所有记者的外出采制任务。采访部内部,可按时政、经济、科教文卫、政法和社会新闻分为5-6个采访组,每个组5-6位记者,由一位组长负责(组长不脱离采访第一线)。每个记者分管一个口子,并对这个口
子里发生的重要新闻负责。组长主要在具体报道任务安排上给予协调,如有时一个上午同一个口子上有两件事,分管记者分身无术,组长就可安排组内其他人顶替一下。后期这一块,即编辑部,除了日常的播出编务要合理排班和分工外,与采访部相对应的情况是,根据市级台的布局,每个后期编辑分管2-3个市级台;记者负责出自己的稿子,后期编辑则负责出自己所分管的市级台的稿子,直接对稿子的质量负责。形成前后期这两大块稿源基地,就基本解决了“买菜”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配菜”了。配菜人──应当是后期的责任编辑。栏目再多,只要菜源丰富,责任编辑是可以做好巧媳妇的。对于开设了卫视报道(即原来的那档主要新闻)和早、晚间新闻栏目的省级台来说,承担卫视报道一档的责任编辑,最好兼作晚间新闻的责任编辑,因为晚间新闻通常要压缩卫视报道里的要闻这一块,卫视报道的责编情况熟悉,编排完卫视报道的节目单后就手再编排晚间报道的节目单,即能驾轻就熟,也不容易出差错,包括在稿件和镜头两方面都不易出差错,换一个人则这两方面都不够熟悉了。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晚间新闻通常对当天的卫视报道的在时效性上是一个补充,一些未能赶得上卫视报道的片子,可以赶得上晚间新闻。包括一些本台记者或市级台记者采制的当天的动态性活动,有时卫视报道因为版面有限,排不上去或排上去常常又被拉下来,但应该在下一档新闻----即晚间报道中播出,而不应再拖到第二天。卫视报道和晚间新闻的责任编辑统一于一人,有利于实现这一点,以保障新闻的时效性。

  省级台新闻部门的机构设置还有两个特殊的问题值得探讨。这里先说关于是否单独设置新闻专题类栏目组的问题。近几年大多数省级台都开设了新闻专题类栏目,进行深度报道或配合卫视报道中重要新闻的背景报道,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类栏目,时间长度一般在10-15分钟。这类节目不再是单条新闻,而成为新闻专题,其制作手法与单条新闻已大相庭径,如果再由采访部的各个摊子来承担,不利于这类节目的制作质量,还会给管理上带来混乱,似以成立专门的班子──新闻专题部或叫评论部更好些。虽然在新闻中心内又开了一个前期采访的口子,但由于新闻专题部与采访部制作的节目样式基本不同,不太容易造成撞车现象。现在大多数省级台在这一块上都是单独设立采访机构的。如浙江电视台新闻中心的《黄金时间》和江苏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大写真》,都是单独的新闻专题部,自成编制,单独考核,与采访部完全分开。

  另一个问题是采访部内编辑与摄像分不分开的问题。从人员和设备的配置效率看,编辑与摄像应该分开。假设一个采访部共有21人,编、摄不分可组成10个摄制组(其中一个组3人,其余2人),就需要10位摄像;编、摄分开,可设14位编辑,7位摄像,就省下了3台设备,原来做摄像的3人也可改做编辑;这样编辑力量就增加了,整个采访部出片的质和量都会提高。编、摄不分的好处是,由2-3个人组成的人马固定的摄制组,出动迅速,组内配合也比较默契,其应急效应比较高。但这种设置最大的弊端是,出片效率不高。当几个编辑都忙于主题性新闻的前期准备工作时,他们的摄像伙伴常常会窝在家里没有事做,造成人员的闲置与浪费。目前上海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大部分省级台的做法是,编、摄基本分开,以提高采访部的工作效率。作为一特例是,时政组仍可保留原先的单独一个摄制组,编、摄一体,以应付重大的时政新闻,如中央领导与国外元首来访等。这些采访活动责任重大,人员不固定,容易造成差错。另外,从保密和安全的角度来看,时政口子不但人员搭配宜固定,还应相对稳定,不宜经常换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