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萧红小说审美特征探微

更新时间:2015-4-3:  来源:毕业论文
萧红小说审美特征探微
摘要:萧红小说虽然只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却有着震撼生活的真实的“力透纸背”的效果。本文从萧红小说的描写对象主体与对象的审美交融及文体形式的美感特征两个角度,对其审美特征进行了浅要探析。
  关键词:萧红小说审美特征力透纸背
  
  前言
  萧红小说在情节内容上只是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既不复杂也不神秘、不虚幻,表现出亲切、自然的特点。她不是把真实的生活原封不动地搬到作品里来,却能在作品中表现一种能够使人感受到的真实的生活。“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使人感受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1]所以我们常常震撼于生活的真实的“力透纸背”。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萧红有她自己的解释,“一个题材必须要跟作者的情感熟悉起来,或者跟作者起着一种思恋的情绪。但这多少是需要一点时间才能把握住的。”[1]也就是说,题材不论是亲身经历还是耳闻目睹,总要与自己在情感上达到沟通。
  
  一、“情感熟悉”——主体与对象的审美交融
  
  抗战救国是萧红当时写作的社会大背景,可她却从来没有到过真正的战场。按萧红的创作意旨,有些东西是“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够把握住的”。而萧红耳闻目睹抗战大后方的人民的生活,在情感上完全能够达到沟通。如在《看风筝》中,心里只有革命的刘成完全不顾及自己父亲的生死安危,自己的亲生父亲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呢?他不管。“他父亲充了血的心给他摔碎了!他是一个野兽,是一条狼,一条没有心肠的狼。”刘成在小说里只是提供了一个背景。作者真正关注的是常人在战争面前生存状态,从而引起人心灵的共振。《旷野的呼喊》里,陈公公似乎是一个很自私的人,儿子是他自己的儿子,一定要过得好,否则他便丢了魂儿般不能自主。儿子“革命行为”也只是“弄翻了敌人的火车”一笔带过,我们看到的几乎是儿子从失踪到被捕整个过程中,陈公公的反应,从行为到心理,尤其是当得知儿子被捕后的“精神风暴”,写得真实感人。这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战争生活,因为这里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我们看到的是经过“父亲”们的心灵过滤了的“战争”,真实的战争的远去,得来的是战争的真实而达于深远。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容易被人遗忘,而战争给普通民众心灵上带来的暗影恰恰是挥之不去的。萧红对这类题材切入角度的独特,即让真实的、熟识的战争生活隐去,见出的却是富有深刻内涵的战争真实,这一切都有赖于作者、人物与读者之间更多的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着创作主体与对象的审美交融。
  
  二、情思氤氲——文体形式的美感特征
  
  萧红选取她所熟悉的生活为主要题材进行创作,具有独到的处理题材的能力与方法,表现在切入题材的独特角度和对叙述视角的选择与运用,使熟悉的生活和故事“陌生化”。从一开始对于故土乡民的真实生存状态的关注,到对熟悉的生活和故事“陌生化”有更多的理性把握,作者萧红始终没有停止过对其作品的感情投注。但读她的作品很少有像“五四”时期大多女作家那样借助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自我宣泄。她多采用间接抒情、侧面渲染的方式,是偏于客观讲述的,是“隐遁”的。所以,说她的作品有很强的抒情性并不准确,因为从人物到作者没有一个明显的抒发感情的主体,“‘抒情性’那是一种太过空泛的概括,因包容过大而弄得缺乏意义。”[2]萧红的情绪是冷静的,有一种彻悟和悲悯在里面,且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对于故土乡民的真实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价值执着地守望。她笔下的人物不习惯大呼小叫、呼天抢地,无论生与死何等的凄清与渺小,她始终无声无息地把浓郁深沉、几多忧患的感情浸染到一个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然而在最应该保持权威和客观的时候,她往往要放弃这种权威与客观,让人物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最应该是作者动情的时候,她却又隐蔽以至于缺席了。所以我们说,几乎萧红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看作是她情感的艺术表现。情感的艺术表现不是着眼于急迫的情感宣泄要求,而是“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形态或本质进行发现、认识,最后把它的完整形式呈现出来的活动。”[3]情感的艺术表现带有“创造、发现、整理、组织或探索人类感情之奥妙的性质。真正的情感的艺术表现过程就是某种内在情感的明朗化过程……并呈现为某种文学图示,少不了理性因子的作用。”[4]艺术创作,不但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基础之上还要有感情的深入,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到艺术的更高的境界。古语有之,“情者,文之经。”(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艺术的创作由情而始,以情而终。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理性的投入,情感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从而使作品达于深远。萧红做到了这一点,从她创作的伊始,就不计回报地对其作品进行情感的投注,但并不令其火山爆发般喷薄而出,也不是铸成一座冰山而毫无温度,而是调酿出一种“情味”来,它挥发不尽,弥漫在作品之中,而且愈见深沉、绵长和悠广。也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一部小说通过对现实关系的观察与真实描绘……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对于现存事物永世长存的怀疑,那么,即使作者没有直接提出任何解决办法……但我认为,这部小说也完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5] http://www.751com.cn/
  萧红的小说虽然故事情节不完整,却韵味深长。其中不只是囿于女性作者感性的诉说,还达到理性超越的色彩,她虽然没有能力拯救世界,但是,为苦难的世界担当情感痛苦却是一个作家应有的精神底线。在20世纪的中国作家中,萧红无疑达到了这样的精神底线。从这点来看,她的创作品格是难能可贵的,自然体现出不凡的审美特质。
  
  参考文献:
  [1] 秦祖辉.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D].扬州大学.2004,05.
  [2] 徐慧.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5,05.
  [3] 胡立华.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J].东疆学刊.2008,02.
  [4] 葛亚萍.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5.
  [5]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453页.
萧红小说审美特征探微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