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古代音乐的历史文化特征
一、东胡、乌桓、鲜卑族
鲜卑与东胡、乌桓、山戎之间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其为一系。有史料中记载“东胡,乌桓之先,后为鲜卑”,“山戎,盖今鲜卑”,“鲜卑,东胡别种”。鲜卑一系居住在东北西部地区,靠近蒙古草原及山林地带,多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鲜卑是一个复杂的民族共同体,其内部含有多个氏族、部落,各部落之间渴望壮大、发展,战争便不可避免。战争需要军队,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迁移与文化交流。曹魏时期,鲜卑由塞外向中原迁徙,并开启了与中原汉族的经济贸易及文化之间的往来。鲜卑人最初信崇巫术,这与众多远古时期的氏族人群一样,为求上苍庇佑其正常的生产生活。后因迁徙,靠近中原及西部地区,受中原及西部地域文化影响,逐渐开始信奉佛教,并修筑石窟、佛像等形式来表本文由毕业论文网
http://www.lw54.com收集整理达其宗教信仰。
二、高句丽
高句丽一系位于辽东以东的浑江、鸭绿江一带,南与朝鲜、濊貊,东与勿吉,北与扶余相接。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汉书》记载,高句丽初期是由濊貊人和扶余人组成的。“《三国志》记载,扶余和濊貊属同一族,语言近似”。由此推断,扶余、濊貊、高句丽应属一脉。高句丽建立初期,在政权领土等问题上,与汉魏发生过合作与战争。其地理位置靠近朝鲜半岛,在发展壮大中逐渐控制了新罗与百济,进入了以高句丽为首的朝鲜半岛三国时代。随后,在与隋唐的不断战和中,繁荣、纷争、灭亡。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酋长与他的儿子大祚荣在高句丽故地建立起震国并收复了高句丽的大部分国土。713年,震国改名为渤海国,控制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地区,大同江以南则由新罗控制。
高句丽一脉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后人在研究其艺术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分歧,包括对“高句丽”与“高丽”的国别界定以及其所属的艺术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但无论其最终归属于哪一方,都对艺术文化的更新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从高句丽历史上的战和记载,到政权辖区繁荣衰败的交替,可以看出高句丽一族是好战且善战的,并就某种程度来说,是具有一定作战实力的。这种实力离不开族人的团结及对本族稳定、发展、繁荣的信心。高句丽人乐观的生活态度,造就了高句丽明朗的艺术文化形式。其能歌善舞,更促进了与中原艺术文化的交流,并在融合中不断更新、发展。
三、肃慎、渤海、女真一脉
东北古代的三个文化区域中,最具影响力且流传至今仍为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的便是肃慎、渤海、女真、满洲一系。事实上,其同属于一脉。有史料记载,远古时期,在今长白山以北便有肃慎古国;公元2世纪至两晋时期,肃慎人又称为挹娄;公元5世纪,肃慎同时被称为勿吉;公元6世纪后,勿吉被称为靺鞨,其中向南迁移至粟末江流域的粟末靺鞨实力最为强大,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酋长与儿子大祚荣占领高句丽部分国土,建立震国,并在唐朝的影响下改名为渤海国。与其共同发展的另一只靺鞨,是留在北方的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改称女真。渤海国被辽灭亡后,多数渤海人融入女真族。1115年,女真人领袖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落,攻下辽国首都上京,接着攻入宋朝,并建立国号为金的政权。1234年,金朝被蒙古摧毁,迁徙到华北、中原、辽东一带的女真族也被迫同化。17世纪初,留在东北故地的建州女真逐渐强大,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一统天下,开启了辉煌的大清王朝。
http://www.751com.cn/ 肃慎发展到靺鞨建立渤海国后,其音乐艺术文化形式因政治经济的稳定,也得到了发展并逐渐走向繁荣。居住在东北北部的黑水靺鞨因其对萨满的宗教信仰,而发展了萨满音乐,萨满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法器和舞具也随之成为萨满乐器,如萨满鼓、腰铃、铜镜等。粟末靺鞨侵占高句丽部分领土后,吸收了高句丽的音乐文化,有学者称其近似朝鲜音乐。当渤海国建立后,渤海乐成为靺鞨族最重要的音乐文化。渤海国是在唐朝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其文化深受唐朝的影响,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思想规范都效仿唐朝建制。“从1980年出土的渤海贞孝公主墓的墓内壁画中可以看出,乐伎所持乐器——琵琶、箜篌、拍板等都是唐代燕乐的典型乐器”尽管如此,渤海乐并没有遗失本族音乐特色,日本曾将渤海乐与其宫廷雅乐、唐乐、吴乐、三韩乐齐列。渤海国灭亡,融进了渤海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以满族文化为中心的大清王朝。满族音乐除具备上述音乐形式所有特征之外,还因其政治文化背景,而大量结合中原艺术,形成多种新的音乐形式,包括流传于京都的八角鼓、子弟书等说唱音乐;江南的院本、散曲、诸宫调等戏曲音乐,更为当下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的发展奠定了良好根基。
浅谈东北古代音乐的历史文化特征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