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医学的养生思想

更新时间:2010-3-13:  来源:毕业论文

中医学的养生思想
 伟大的科学家巴甫洛夫说:“人的正常的生命力应不少于一百年,我们本人以自己的漫无节制,杂乱无章,散乱的对待自己的身体,把这个期限缩短到大大低于这个数字。”他的这一断言,恰与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的养生学思想一致。可见祖国医学内容之丰富,它不但具有一套独特的医疗体系,并渗透着较为完整的养生学思想,蕴藏着人体中不少奥秘的线索,它给人类展现的却是养生学中将探索的新内容。

  养生学,祖国医学称之为“摄生”,其具体内容主要分析外界环境、精神因素、饮食起居等方面对人体生命的影响,它是我国古代医家在掌握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的变化规律以后作为进一步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积极手段而发展起来的,故其中有关养生学的内容极为丰富,它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本文以中医的古典医籍《内经》以及历代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为主要根据,就以下五个方面对中医学有关养生的总体思想作一简要阐述,不正之处,敬请斧正。

  一、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情志活动是在机体的正常调节下,随着外界环境各种条件的刺激而产生的种种反应性活动,如中医病因学中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它们就是以五脏辣腑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是属于人的生理现象,不会使人生病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但如果人的情志过于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每易影响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影响寿命。如《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又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了过度的情志活动能够影响人的气机活动,伤及相应的脏腑而产生疾病。而五脏之中,又以“心”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灵枢·口问篇》说:“心者,五脏辣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辣腑皆摇。”再者,金代医学家李东垣说:“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清代医家翁藻在他所著的《医钞类编》中说:“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南北朝医家全元起说:“善摄生者,内除喜怒,外避寒暑,故无道天,遂得长生久视者也。”以上都说明了人的精神情绪过度波动,能使人体五脏之气的平衡协调关系受到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古代医家十分重视对于精神情绪的调节,要求人们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使志无怒,使志安宁,使志若伏若匿”等等。《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为守,病安从来,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就是说要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过度的情志变动,则心之功能健强,各个脏腑功能活动正常,人就能健康长寿。古人根据这种调摄精神的摄生原理,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气功”这一特殊的摄生方法。气功在练功时,首先要求摒除杂念,意守丹田,内观五脏,调节呼吸这些要领,就是“精神为守”“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意思,这样才能使其精神健旺,阴阳协调,达到强身保健,益寿延年的效果。不但我国人民非常重视气功的锻炼,甚至世界上许多国家亦极为重视。由此可见,我国的气功在世界上发扬光大,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安身之本 必资于食

  饮食是摄纳营养,文持生命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饮食失宜,则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因此,祖国医学极为强调合理的饮食。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灵枢·五味篇》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说明饮食过量易损伤脾胃,变生他患。然而,饥而不食,则精气乏竭,势必也影响身体。《灵枢·师传篇》说:“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是告诫人们饮食不要过寒过热,以免损伤胃气。《素问·五脏生成论》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是说饮食的偏嗜能够产生不同的病症。祖国医学认为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分别归入滋养于人体五脏,如果过食或偏嗜某种滋味,就会使其相应的脏气偏于亢盛,影响他脏的功能而导致发病。因此,古人强调“谨和五味,”使之不偏不过,才能保持筋柔骨坚、气血通顺、肌腠致密,以达到抗御外邪,健康长寿的目的。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又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指出饮食要广开食路,“谷肉果菜”皆要食用,并且还要“莫嗜膏粱,淡食为最”,即少吃滋腻以及带有辛辣刺激的饮食,告诫摄身者,勿适口而害于身。至于饮食的宜忌方面,如东汉医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以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免致危,例皆难疗。”说明也要注意饮食的宜忌,对身体有益则宜,有害则忌。对于进食的方法历代医家也有所著述,如唐代医家孙思邈在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饮食以时,饥饱得中,”说明饮食时,应以不感觉饥饿和不感觉过于饱为适合。元代医家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指出:“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说明饮食次数可多,但不要每次量多,即少量多餐的意思。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目前对于“食物”的研究有较大进展。据日本的调查,在日本冲绳地区长寿者营养摄取量比较平衡,他们认为广为长寿的秘诀是摄取平衡的营养。在捷克,科学家经过调查证明:少量多餐可以减肥,而且对心脏有益。我国有不少长寿老人饮食一个特点是不暴饮暴食,不善烟酒,有少吃多餐的习惯。英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莱纳斯大胆地断言:合理的饮食,可使人均寿命延长二十年。

  三、起居有恒 生活有节

  “起居有恒,生活有节”主要是指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要有定时,房事要节制,这些也是长寿的奥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恒,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的“起居有恒,不妄作劳”就指出了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对于房事要节制,反之必然会影响身体健康,削弱抗病肌能,致使人体过早衰老。所以,又说“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同时在作息时间上又提出了在春夏应该“夜卧早起”,秋季要“早卧早起”,冬季要“早卧晚起”。可见我国古代医家早就了解到规律的生活对人的健康长寿有着重要的意义。据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有一定的周期性的时间规律,也进一步证明人体内确实有一个“生物钟”在自动控制着这些生理活动,如果我们的生活作息制度能和体内“生物钟”的指挥尽量合拍,我们的身体就能保持健康。同时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还可以在大脑神经中枢建立起各种条件反射,形成固定的“动力定型”,它可以使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活动的连续过程,指挥着人体的活动安排,对健康大有好处。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活了七十三岁,他一生的工作和休息安排得很有规律,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的生活过得象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律,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象停在一处不动了。”国外的一位长寿学者鲍国莫列次也说:“合理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可以抑制衰老过程的进行。”

  四、动则身健,不动则衰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健康长寿的法宝,荀子说:“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备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祖国医者认为适当的劳动锻炼能够调和气血,使其得以流通,从而运动就作为人们谋求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手段。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说道:“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其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并根据这个道理,吸取前人“导引”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到了晋代,葛洪又在“五禽戏”的基础上,创立了龙导、虎引、熊经、龟咽、莺飞、蛇区、鸟申、猿距、兔惊等导引名目,使其通过运动能够帮助消化,畅通气血,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唐代时期的医学家孙思邈说道:“身体常使小劳则百达和畅,气血长养,精神内生,经过运动,外邪难袭,譬如流水不污、户枢不朽,皆因运动是也”;又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以上均说明经常干点体力劳动或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就会增进健康,少得疾病。清代医家郑官应在他辑录的《中外卫生要旨》中,还特别强调:“劳心者,不可不劳手足。”认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更需要锻炼身体,这确是养生灼见,金玉良言。因此,运动可使人体的阴阳协调,气血冲和,保养正气,祛除病邪,从而达到防止早衰,健康长寿。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运动能使血清胆固醇降低;广播体操能调整大脑皮质的疲劳;太极拳可降低交感神经得紧张度,减少儿茶酚胺的分泌,预防高血压;每天步行一段距离,可使α蛋白上升,β蛋白下降,抑制血小板凝集,抵抗衰老。第八届世界心脏学会提出了“预防和治疗心脏病,跑步比静养更有效”的理论;而在美国,很多心肌梗塞病患者采用了运动疗法延长了寿命。阿拉伯医学家伊朋·西拿认为:“适度的和及时地从事体育活动的人不需要任何旨在消除疾病的治疗,体育活动是预防各种病痛最有力的因素,体育活动增强韧带和神经,人们因此可以完成自己的工作,不用害怕闹病。”

  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成的必要条件,《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辣节脏象论》又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都说明了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人类必须依赖于大自然才得以文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并且,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其中四时气候的变化就是如此,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相适应性变化,人体也毫不例外。因此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四时气候的适应,这是养生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根据这个原则,进一步提出了在不同的季节,应有不同的养生方法,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期,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以上指出,春夏两季,由寒变暖,由暖变署,宇宙万物均充满新生繁茂的景象,人们也应该早些起床,在室外散步活动,可使阳气更加充沛。秋冬季节逐步转凉,万物皆于收藏状态,人们也必须注意防寒保暖,并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晚起,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样便能阴平阳密与四季气候相适应,自可却病延年了。若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发生相应的病变,就会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的:“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阴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结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起。”以上所述,皆说明祖国医学非常强调适应四时的煅形练神的养生之道,以增强人体的适应能力。

  由于不少的医务工作者及病者皆认识到四时气候的变化和人体的密切关系,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它将成为养生防病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被人们所接受。我国著名的肾病、老年病专家,南京中医学院邹云翔教授在他的养生之道中,就根据祖国医学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制定了春夏忌冷饮,不贪凉,不过劳,以文护阳气;秋冬慎衣着、服膏药以养阴的具体措施。伊朋·西拿在他所著的《医典》中,也把身体看作是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分析了环境因素对身体的影响。

  小 结

  人类发展至今,尽管已能领略宇宙之宏大,洞察基本粒子之幽微,但由于过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却远远不够。随着科学发展的今天,是我们深入自身生命过程中的新现象、揭示人体生命奥秘的时候了,故养生学这门关系人类命运的科学,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有关养生学思想的研究非常活跃,二十一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祖国医学是一个蕴藏着人的生命潜力即研究长寿学问的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我们应该用新的科学方法,努力发掘这个宝库,让他为人类的长寿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中医学的养生思想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