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的手术治疗:张子和在叙述胶瘤时指出[14]:"一女子未嫁,年十八,两手背皆有瘤,一类鸡距,一类角丸,腕不能钏,向明望之,如桃胶然,夫家欲弃之,戴人见之曰:在手背为胶瘤,在面部为粉瘤,此胶瘤也,以针十字刺破,按出黄胶脓三两匙,立平。瘤核更不再作,婚事复成"。
又如危亦林在论述蒂小体大息肉瘤的治疗时论述了系瘤法[12],即"莞花根净洗……捣取汁。用线一条浸半日或一宿,以线系瘤,经宿即落"。
鼻息肉摘除术:陈实功指出[15],鼻息肉结如石榴子,渐大下垂塞孔窍,使气不得通,药物不效时宜手术摘除。方法是:"先用香草散(麻药)连吹二次,次用细铜著二根,箸头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二箸相离五分许,以二箸头直入鼻痔根上,将箸线绞紧,向下一拔,其痔自然拔落;置水中观其大小,预用胎发烧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内,其血自止。戒口不发"。
自刎急救与气管、食管缝合术:对此术王肯堂与陈实功都有出色贡献,陈氏指出[15]:"自刎者乃迅速之变,须救在早、迟则额冷气绝,……急用丝线缝合刀口,掺上桃花散,多掺为要,急以绵纸四、五层,盖刀口药上"。并要求"以高枕枕在脑后,使项郁而不直,刀口不开"。"待患者气从口鼻通出"。"外再用绢条围裹三转,针线缝之"。王肯堂[16]则进一步强调,气管等应分层缝合,使这一手术进一步得到完善。他说:"凡割喉者……,以丝线先缝内喉管,却缝外颈皮,用封口药涂敷,外以散血膏敷贴换药"。
王肯堂《外科证治准绳》[16]中还载有许多外伤手术治疗方法,如耳落再植术,"凡耳砍跌打落,或上脱下粘,……看脱落所向,用鹅翎横夹定,却用竹夹子直上横缚定,缚时要两耳相对,轻缚住"。还说:"缺耳,先用麻药涂之,却用剪刀剪去外些皮,即以绢线缝合,缺耳作二截缝合"。王氏的记录,大体上代表了当时外科手术治疗损伤的先进水平。
此外,《世医得效方》[12]中记载"肚皮裂开者,用麻缕为线,或捶桑白皮为线,亦用花蕊石散傅线上。须用从里重缝肚皮,不可缝外重皮,留外皮开,用药渗。待生肉。"其方法、步骤和要求的科学性又比隋代巢元方有所改进和提高。关于唇裂修补术:顾世澄[17]说:"先将麻药涂缺唇上,后以小锋刀刺唇缺处皮,以磁碟贮流出之血调前药,即以绣花针穿丝钉住两边缺皮,然后搽上血调之药,三、五日内不可哭泣及大笑,又怕冒风打嚏,每日只吃稀粥,俟肌生肉满去其丝,即合成一唇矣",所述方法步骤与护理要求也较前更为符合实际。
阴道闭锁之手术治疗:古代称之为"实女"者,即女性之先天性阴道部分或完全闭锁症,顾世澄称之为"室女无窍"。他首创铅梃为患者每日进行阴道扩张术治疗。顾氏强调:"实女无窍,以铅作梃,逐日紝之,久久自开(盖铅能入肉故也。)"。这一医疗技术对部分阴道闭锁有一定效果,其方法和原理至今仍有其意义。
包茎炎与包皮切开术[18]:赵濂对因包皮过长、包裹龟头过紧引致包茎炎的手术治疗,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他指出"大人小孩,龟头有皮裹包,只留细孔,小便难沥。以骨针插孔内,逐渐撑大。若皮口稍大,用剪刀,将马口旁皮,用钳子钳起,量意剪开,速止其血。或用细针穿药线在马口旁皮上穿过约阔数分,后将药线打一活抽结,遂渐收紧,七日皮自豁,则马口可大矣。"
除了上述外科手术外,《疡医大全》[17]也记载了一些有价值的外科手术资料,如:耳再植、鼻再植的手术;断指再植手术以及鼻、阴茎的再造术。可以为研究者所借鉴。此外,郑玉坛《外科图形脉证》[19],还记有肠损伤缝合、煮针、麻醉及弹丸剔除手术。郑氏所述该手术后之护理要求也很符合科学原则,如术后忌呼号妄动;初则少饮米汤,半月后方可食米粥;腹部伤口要用软布勒住等等。腹部外伤之肠纳入与腹壁缝合或用力裹缠腹部绷带以促伤口愈合在清代其他外科著作中有着比较普遍的记载。
止血与清洁消毒:外伤止血,明代前已有烧烙止血的广泛应用,明代在烧烙器具上有所改进。陈实功[15]强调综合止血术,他说:"血飞不住,治宜如圣金刀散掺伤处,纸盖,绢扎,血即止"。纸盖是压迫止血,绢扎是结扎止血,明代时已有较普遍的应用。此外,王肯堂[16]尚注意到了预防感染的重要性,他说:"洗疮药须用文武火煎十数沸;洗疮时勿以手触嫩肉,亦不可气吹之,应避风"。
关于医疗器械设计:元·齐德之[20]为了疮疡深处给药,他创造了与现代注射器相似的银制筒子针。指出:"用锭子法度,以银作细筒子一个,约长三寸许,随针下至疮痛处,复以细银丝子内药于筒内,推至痛处"。
此一历史阶段以儒、释、道三教合流所造成的"理学"走向主导地位,并影响到临床医学,以"取类比象"、"有诸内必形诸外"、"司外揣内"的思文趋势有了长足的发展;手术、解剖等技术则被视为"不穷天理,不明人伦,不讲圣言,不通世故" 的旁门左道,外科技术发展受到空前的制约。加之,清末政治腐败,闭关锁国,科学文化更加因循守旧,医学也趋于严重保守,视现代医学的麻醉、解剖、手术等技术为"妖术",中医外科手术进一步走入谷底。而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前后,现代外科在原有解剖学领先的基础上,先后解决了消毒、麻醉、止血三大难题,使外科手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中医外科手术水平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通过上述中医手术发展史的简要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外科手术技术经历一个萌芽、发展、以及衰落的过程。手术作为中医外科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从古至今都未曾停止过她的应用,而且与西方外科手术技术相比,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还曾处于领先地位,其差距的显著形成主要是近百年间的事情,现代医学手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中医手术技术的衰落,是导致目前世人普遍认为手术"姓西"不"姓中"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3页
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 林尹,《周礼今注今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47页
4. 唐·王冰,《灵枢经》,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55页
5.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6. 汉·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7. 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8. 杨伯俊,《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9.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0.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73页
11. 宋·窦材,《扁鹊心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年
12.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
13. 明·刘纯,《玉机微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14. 金·张子和,《四库全书·医家类》,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
15.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16.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
17. 清·顾世澄,《疡医大全》,上海:上海锦章图书局,1922年
18. 清·赵濂,《医门补要》,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年
19. 傅文康,李经纬等,《 中国医学通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20. 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
21.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