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自我护理能力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摘要:自我护理理论由美国护理理论学家 DorotheaE.Orem于1971年正式提出。该理论包括三个理论体系,即自我护理理论、自理缺陷理论和护理系统理论。自我护理理论主要阐述了自我护理的概念,Orem指出自我护理是个体有意识的、通过学习获得的连续性行为。
关键词:自我护理;慢性病;心衰;干预;因素
尽管良好的自我护理可使患者从多方面受益,但患者自我护理的现状却往往不够理想。自我护理能力反映的是患者进行自我照顾活动的能力,当这种能力降低或不足时,必然导致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不能满足治疗性的自理需求,因此探讨影响自我护理能力的因素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
1.个人特征对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Orem认为个体的自我护理能力是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学习和培养起来的。因此,个人特征是影响自我护理能力的因素之一,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居住状况、社会教育背景、经济状况等内容。
canaghan认为,性别、个体对收入及居住条件满意与否是影响自我护理能力的个人特征因素;Ailinger等在调查了60名风湿性关节炎的门诊患者后认为,年龄与自我护理能力无关,但文化程度是自护能力的影响因素之一;Bag等的研究则显示,教育程度、工作状态、收入水平均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居住地则无统计学意义;Cater亦证实,高收入和稳定职业的人群自我护理能力更强。此外,我国研究者在分析卒中患者后认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均可影响自我护理能力。
通过以上研究可发现,患者个人特征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其中一些因素的研究结果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如性别、居住情况,可能与不同疾病特点不同、所用量表各有侧重有关;而一些因素的研究结论则比较一致,如患者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强。因此,建议今后的调查能够加强对患者个人特征方面的研究,以得到更多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2.疾病状况对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根据Orem自理缺陷理论,疾病造成的健康偏离状态,会使个体的活动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而导致自我照顾能力无法完全满足自我照顾需求,因此病情亦是影响自我护理能力的相关因素。正如研究所示,终末期肾病患者每周的透析次数越多,哮喘患者的夜间症状越重,即病情越严重的慢性病患者,其自我护理能力越差。但同时callaghan认为,存在健康问题或残疾的个体亦会得到更多他人的帮助,尤其是来自医务人员的专业支持,这可增强患者在自我护理方面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护理能力。Rockwell等也发现,随着病情加重,心衰患者对于症状体征的认识也在加深。因此自我护理的实施能力虽然下降,但作为可行特征之一的对于疾病的理解呈现提高趋势。
由此可见,疾病状况对于慢性病患者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护士可以通过评估病情判断患者的自护实施能力,以恰当的协助患者;另一方面,又需要了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理解,以提供切实的自我护理教育。
3.自护相关知识对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自我护理能力是一种可经过后天学习,不断强化的能力,掌握自护的相关知识是从事自我护理活动的先决条件。患者缺乏自护知识会导致自护能力减低,对自我护理的依从性下降。对于心衰患者而言,识别症状体征的变化是自我护理的第一步,是其他自理活动的基础,但也是最为困难的一步。有研究显示,有60%体重突然增加的心衰患者不知道这是病情加重的体征;58%的患者不能识别脚踩水肿;52%的患者不能辨别疲劳;41%的患者不知道气促是心衰的征象之一。由于知识不足会影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可行特征,故对患者进行教育干预以提供自我护理的相关信息和资源支持,可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行为结果产生积极作用。一项国外荟萃分析显示,慢性心衰管理活动通过强调自我护理的意义,以及对患者进行病理、药物治疗、非药物疗法等增强自护能力的健康教育干预,使患者的心衰相关住院率降低了40%,自我护理的行为结果显著增强。简而言之,由于自我护理包含着认知决策过程(例如需要患者能够识别某些情况下症状体征变化的意义),而这种决策能力正构建在己有知识和疾病体验的基础上,因此,自我护理能力受到患者知识水平的直接影响。
4.自我认知对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由于自我护理能力需要长期积累,并且是一项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力,因此在获得这一能力的过程中,患者本人对于自身能力的认知判断就变得尤为重要。
自我效能属于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反映个体在面对困难时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根据Schwarzer等学者的研究,又包括一般性的自我效能和具体领域的自我效能。前者泛指个体应对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后者则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行为的信念。Sousa等通过对141例应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自护能力、执行自我护理的自我效能、自护行为和血糖控制四者关系的研究发现,自护能力与自我效能间存在较高水平的相关(r=0.61),且两者可共同通过自护行为影响血糖控制情况(即行为结果)。这一结果说明,患者对实施自我护理的能力信心越大,则实际实施自我护理的能力越强,行为结果越令人满意。
自我护理的自我效能测量工具也可分为两类,一类可通过测量总体性的自我效能反映患者对于自护能力的信心,如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另一类则可有针对性的测量慢性病患者在自我护理方面的自信程度,如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由于目前尚无研究者应用这两种量表探讨心衰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护能力的关系,故可拟同时采用二者,以做比较。
5.社会因素对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根据Orem自理理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影响自我护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社会支持作为社会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反映个体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及质量。社会支持可以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并且家庭、朋友等社会关系是影响生活中个体自我价值感的重要因素。Orem认为,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可导致个体丧失发展自我护理能力的技能与动力。Lauck等的研究亦证实,缺乏社会支持、社会隔离以及独居的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显著下降。
社会支持可分为客观可见的支持,如物质上或经济上的帮助,与主观感受的支持,如个体在社会中体会到的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callaghan研究认为,患者感知的支持系统是自我护理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社会支持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还可使患者在应对疾病时更加积极主动。在一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中,自我报告存在社会支持系统的学生在践行健康相关行为时,比否认拥有社会支持系统者表现出了更高的自我护理能力。在心衰的研究方面,Gallager等发现,社会支持水平高的心衰患者,在咨询医务人员体重增加、限制液体摄入、服药、注射流感疫苗和规律锻炼身体等体现着自护能力的方面,均比社会支持处于中下水平的患者更好。由此可见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6.情绪状态对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慢性躯体性疾病可以引起患者的情绪变化,较为常见的情绪反应包括抑郁、焦虑、恐惧、无助感等,其中尤以抑郁焦虑多见。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护理能力与抑郁焦虑等情绪存在负相关,这些负性情绪可造成患者的认知和行为能力下降,从而对自我护理能力造成不良影响。情绪对于自我护理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所患疾病和自我护理知识的知情性上。Murata等研究发现,抑郁可降低糖尿病退伍军人的知识得分,且是其独立影响因子。而在情绪对自我护理行为能力的影响方面,http://www.751com.cn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其对行为结果的作用。一项荟萃研究显示,抑郁的患者较无抑郁者对自我护理不依从的现象增加了3倍,相比之下,焦虑对依从性的影响较小且没有统计学意义。Jacobson等认为,伴有不良情绪的患者普遍存在着否认自身具有执行和完成日常生活目标的能力,并且这种悲观的情绪还会进一步影响患者在管理自身疾病过程中的自我决策能力,因此,负性情绪通过这些消极影响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自护能力。
总之,自我护理能力的相关因素较多,且研究中尚存欠缺之处。以上通过对辣个主要方面中有代表性的因素做一简单回顾,以期为住院心衰患者自护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玉芳,邹凌燕.城市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对自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 25(19): 69-71.
[2] Lloyd-Jones D, Adams RJ, Brown TM, 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0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10,121(7): e46-e215.
[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3 Update[Z]. Dallas, Tex: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2.
[4] Dickstein K, Cohen-Solal A, Filippatos Q et al.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08[J]. Eur J Heart Fail, 2008,10(10): 933-989.
[5] Mosterd A, Hoes AW. 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heart failure[J]. Heart, 2007,93(9): 1137-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