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摘要 目的 根据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参照国内外相关法规,提出完善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管理体系的合理建议。方法 采用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法。 结果 在48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 涉及药品31种, 以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 226例);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用药方式以联合用药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194例)。结论 能引起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且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应在各个环节引起重视,将其发生率降至最低。
关键词:抗生素 ;不良反应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从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到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其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ADR)[1]。在中国,由于对抗生素的认识存在误区,大多数人把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甚至达到滥用的地步,由此而引发了细菌耐药。据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而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另据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2],中国每年有8万人因此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
我们通过分析四平市中医医院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上报的ADR病例,探讨引起ADR的可能原因及相应对策,为医院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四平市中医医院ADR报告。486例抗生素ADR 监测资料通过科室呈报的方法,由门诊或住院医师、护士、药师或由临床药师随医生查房、查看病例,发现ADR 后直接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科室名称、住院号或门诊号、年龄、性别、体重和简要病史、诊断、用药情况(药名、生产厂家、用法用量、剂型、起止日期、用药方式等)及ADR 叙述处理情况等。药品ADR 因果关系评价方法采用WHO国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作中心建议使用的方法(Karch 和Lasagna 评定方法),根据“药品”和“不良事件”的关系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不可能、未评价、无法评价6 个等级。
2.结果
http://www.751com.cn2.1抗生素ADR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在 例抗生素ADR报告中,包括男性242例(49.8%),女性244 例(50.2%),男女比例差别不大。患者的年龄分布在2~83岁。见表1。
表1 抗生素ADR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岁) 男 女 例数 构成比(%)
0~16 18 27 45 9.3
17~29 65 85 150 30.9
30~45 62 51 113 23.3
46~60 41 64 106 21.8
>60 56 16 72 14.7
2.2抗生素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在486例抗生素ADR报告中,涉及到皮肤损害(全身或局部皮疹、瘙痒,皮肤发红、肿、风疹、荨麻疹)194例(39.9%),消化系统损害(恶心、呕吐、反酸、腹痛、腹泻)128例(26.3 %),呼吸系统损害(呼吸困难、胸闷、干咳、气喘)2例,神经系统损害(头痛、头晕、耳鸣、晕眩)36 例,局部反应(静脉炎)93例,全身反应(发热、寒颤、过敏性休克)5例,心血管系统损害(心慌、心悸)28例。
表2 抗生素ADR涉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器官系统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