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药调理疗效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 根据内镜下食管黏膜表现,可分为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 3 种类型,其中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占50% ~ 8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其中主要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2].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 8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疏肝和胃方、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治疗 1 个疗程后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为临床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 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即患者存在胃食管反流病相关临床症状,但内镜下未发现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和食管黏膜破损; 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的证候分类标准。 排除内镜下存在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上消化道手术史的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 观察组中男性 17 例,女性 23 例; 年龄 25 ~70 岁,平均( 49. 82 ± 9. 51) 岁; 病程 4 ~ 15 个月,平均( 8. 1 ±4. 5) 个月。 对照组中男性 13 例,女性 27例; 年龄 20 ~65 岁,平均( 47. 74 ±11. 35) 岁; 病程4 ~ 14 个月,平均( 7. 9 ± 4. 2) 个月。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 控制日常饮食,避免过热、过凉等刺激性食物,睡眠时将床头抬高约 20 cm,饭后 2 h 内避免平卧,禁止吸烟和饮酒。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疏肝和胃方水煎剂,由川黄连、炒白芍、柴胡、旋覆梗、茯苓、吴茱萸、炒陈皮、代赭石、川楝子等组成,1 剂/d,分两次口服,4周为 1 个疗程; 根据患者症状加减: 明显口苦的患者加茵陈和龙胆草; 泛酸胃灼热的患者加煅瓦楞和乌贼骨; 大便秘结的患者加望江南和虎杖; 明显胸痛的患者加丹参; 中上腹部明显胀满的患者加佛手和厚朴; 反胃明显的患者加丁香和半夏。 对照组患者口服奥美拉唑( 锦州九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H10960172) ,2 次/d,20 mg/次,饭前30 min服用,4 周为 1 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证型分布情况,包括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 两组患者 24 h 食管 pH 监测类型,包括酸反流、病理性反流、生理性反流。 采用耐信量表对患者主要症状积分进行调查,对 1 个疗程中两组患者出现反胃、胃灼热、泛酸、胸痛的频率进行评分,0 分:从未出现; 1 分: 1 周中发生时间 <1 d; 2 分: 1 周中发生时间 1 d; 3 分: 1 周中发生时间 2 ~3 d; 4 分: 1周中发生时间 4 ~5 d; 5 分: 1 周中发生时间 >5 d.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 1 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 显效: 1 个疗程后症状积分下降≥2 分; 有效: 1 个疗程后症状积分下降 1 ~2 分; 无效: 1 个疗程后症状积分降低 <1 分或加重。
1. 4 统计学分析
选用 SPSS 15. 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珋 ±s) 表示,组间比较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进行 χ2检验,以 α =0. 05 为校验水准。
2 结 果
2. 1 两组患者证型分布
治疗组 40 例患者中郁热证 13 例,胆热犯胃证10 例,中虚气逆证 7 例,气郁痰阻证和瘀血阻络证各 5 例; 对照组 40 例患者中郁热证 16 例,胆热犯胃证 12 例,气郁痰阻、中虚气逆、瘀血阻络证各 4例。 两组患者证型分布情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2. 2 两组患者 24 h 食管 pH 监测类型分布
观察组 40 例患者中生理性酸反流 16 例,病理性 24 例; 对照组 40 例患者中生理性酸反流 15 例,病理性 25 例。 两组患者反流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积分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治疗 1 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反胃、泛酸、胸痛积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 P <0. 01) ; 两组患者胃灼热症状积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 1.
2. 4 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 1 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在反胃、泛酸、胸痛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 P <0. 01) ;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见表 2.【1】
3 讨 论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可归为吐酸、梅核气、嘈杂、噎嗝等范畴。《黄帝内经》最早指出: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呕吐酸,皆属于热”[3]. 张景岳所着的《景岳全书》指出: “嘈杂一证,或作或止”.《仁斋直指方·梅核气》记载: “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核之状者是也”. 清代着名医家叶天士所着的《临证指南医案》指出: “大抵饮食之际,气忽阻塞,饥不能食,不能下咽”[4]. 以上我国传统医学着作中描述的症状类似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包括: 反胃、胃灼热、泛酸、胸痛等。
根据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其病基为胃气上逆、肝胆失疏泄,其中肝郁为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应给予疏肝和胃法,自拟疏肝和胃方[5]. 该方中主要由柴胡、川黄连、炒白芍、旋覆梗、茯苓、吴茱萸、代赭石、炒陈皮、川楝子等组成,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的差异行加减治疗,遵循中医治疗理论中的辨证论治思想以及整体观念。 其中柴胡可于顽土中抑肝散火、疏理滞气; 川黄连和吴茱萸一阴一阳,一冷一热,合用时在解肝郁同时可降逆止呕; 旋覆梗和代赭石一寒一温,合用时为臣药助君药,起到明显的镇肝降逆效果; 川楝子疏肝清热、行气止痛,可佐助君药和臣药疏理肝气[6].现代药理学[7]研究显示: 柴胡对多种炎症进程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可缓解组织细胞受到的免疫反应伤害; 川楝子能够有效降低血管的通透性,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 川黄连、吴茱萸可通过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作用来抑制胃酸分泌; http://www.751com.cn/代赭石中有效成分 Fe2O3能够缓解胆汁反流,使胃内的酸碱平衡得以恢复,包含的其他微量元素还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证型分布、反流类型之间均无明显差异,说明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治疗 1 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反胃、泛酸、胸痛积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主要症状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疏肝和胃方可有效改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主要症状中的胸痛、泛酸、反胃,且疗效优于奥美拉唑。 这主要与疏肝和胃方以肝郁为切入点,偏重于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相比于口服奥美拉唑治疗更符合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和治则。 但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胃灼热症状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可在今后应用疏肝和胃方治疗中进一步根据该症状的中医辨证论治增加中药,以完善疏肝和胃方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GerdQ 研究协作组。 胃食管反流病问卷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J]. 中华消化杂志,2009,29 ( 12) :793-798.
[2] 丰金香,陈朝明。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2014,30( 19) : 3037-3039.
[3] 田秋实,戴高中。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 12) : 772-775.
[4] 田利群。 柴胡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运用[J]. 湖北中医杂志,2008,30( 1) : 59-60.
[5] 王萍,王洋,曹颖,等。 金铃子散方的研究进展[J]. 医药导报,2011,30( 9) : 1179-1181.
[6] 刘冈,王欢。 枳壳研究现状[J]. 九江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3) : 93-97.
[7] 董立,王莉,丛绍强。 黄连、吴茱萸主要化学成分的消化系统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社区医学杂志,2006,4( 2) :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