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静脉留置针的置管方法在老年病人中的运用
0 引言
浅静脉留置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材料柔软,对血管损伤小,对病人活动影响小,可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精神刺激,符合安全输液的要求,同时又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很广泛的使用。我科收住的多为老年病人,且长期反复输液的病人居多,故自 2010 年 1 月至 2010 年 12 月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浅静脉留置针的置管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与传统的方法做了对比,发现新的方法在置管成功率上明显由于传统方法,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 年 1 月至 2010 年 12 月采用传统方法穿刺置管的 54 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年龄 55 岁 ~80 岁;采用改进方法穿刺置管 66 例病人作为改进组,年龄 50 岁 ~83 岁。穿刺部位为常用的手背、前臂的浅静脉。
1.2 材料。全部选用 24G 的 BD 留置针,透明敷料为 3M9534HP 透明敷料。
1.3 方法。 因为老年病人住院频繁,长期治疗,血管条件差,手背、前臂的浅静脉大多存在管腔细且弯曲,血管脆性大的问题,操作时护士能自主选择血管的机会较少,大多是好不容易才能选到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常规输液排气后,选择24G 的 BD 留置针备用。扎止血带后用手轻轻按摩备选血管,尽量使被选择的血管局部充盈暴露,用 0.5% 的复合碘消毒一遍,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使针尖朝上,将套管针的针芯往外拉出 0.1cm 再送回,检查留置针的完好备用状态,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绷紧穿刺部位的上下方约 3cm 的皮肤,右手拇指与食指持针翼进针,进皮肤后即降低角度,平行缓慢进针,见到回血后,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即轻轻的固定住留置针不动,将针芯退出 0.3-0.5cm 后, 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绷紧穿刺部位的上下方的皮肤,平行推入外套管,再将针芯退出0.3~0.5cm后如上法推入外套管,最后一次将针芯全部退出,慢慢将所剩下的外套管全部推入血管,在推入时操作者会明显感觉很顺畅,没有任何阻力,让软的套管沿着细小血管的走向合适内置,右手松开止血带,外用透明贴膜妥善固定,留置针的尾部用胶布固定于穿刺点上方,避开透明贴膜处,进行静脉治疗。
2 结果
改进组 66 例病人中一次置管成功者为 64 例,一次置管成功率达 96.9%,仅 2 例老年长期输液病人因操作中最后一次送入软管速度太快导致软管折屈,置管失败。对照组 54例病人中仅 42 例一次置管成功,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77.8%,其中有 12 例病人在送管过程中送管与退针芯的节奏掌握不好而致刺破血管,穿刺失败。(见表)从上表可见,改进组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经 x²检验,x²=10.615 ,P< 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改进组与对照组结果有显着性差异。
3 讨论
3.1 实验组方法分析。传统方法穿刺置管时一般都要求被选择血管粗直、弹性好,病人皮肤弹性较好,比较紧绷,操作中穿刺见回血后可右手退针芯与左手推外套管同步进行。但是,该方法用于老年病人的输液时,往往会因为所选血管的管腔小,血管脆性大,血管走向弯曲等原因,在操作时将外套管穿出血管外、血管破裂、外套管发生折曲而导致置管失败。
3.2 改进组方法分析。改进组采用的方法避免了传统置管法的缺点:穿刺见回血后将针芯退出 0.3~0.5cm 后, 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绷紧穿刺部位的上下方的皮肤,平行推入外套管,再将针芯退出 0.3~0.5cm 后如上法推入外套管,最后一次将针芯全部退出,慢慢将所剩下的外套管全部推入血管,既避免了因皮肤紧绷度不够或血管走向弯曲使针芯在血管中潜行时对血管壁的损伤,又避免了一次退出针芯后推外套管而发生的外套管折曲,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和护理质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4 小结
从 2010 年 1 月开始,我们采用改进方法穿刺,两种方法比较可以看出,传统的穿刺送管法主要针对血管较好的患者,程序简单直接,是大多数护士选择的穿刺送管方法。但在临床上,对于血管条件不好的长期输液的老年病人,采用改进的方法进行穿刺, 既避免了对血管壁的损伤,又避免了外套管折曲,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值得在老年病人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显春,封悦,等 .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J]. 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2.http://www.751com.cn/
[2] 苗宏,万建君 .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的护理体会 .[J].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551-1552.
[3] 闫焕英,摆凤兰 . 静脉留置针固定小技巧 [J]. 当代护士(综合版),2005,.(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