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爆炸物品运输。爆炸物品的运输是事故发生最集中的环节,故国内外研究均着重于此。其中,运输风险评估最为重要。在运输前,对人员素质、物品状态、道路情况、能量稳定及天气变化等综合分析评估,判定运输的风险程度。其中,能量稳定至关重要,如国外建立模型进行相对熵的评估,判定能量稳定性。此外,运输过程的信息流安全也受到重视,国外一般基于计算机系统开发控制工作平台或者覆盖传感器网络,基于地图信息系统实现运输车辆时时监控,风险评估和运输路线选择等。王国林和宋晓辉也提出运输地远程定位跟踪监测,保证随时了解车辆的运行状态、民爆物品的位置以及发布指令。同时,物与能量的控制也逐步完善发展,如仿照坦克设计后部防护装置,避免追尾引发的爆炸。
(3)爆炸物品储存。储存是爆炸物品安全与效率管理的重点,涉及人、物(环境)、能量与信息流的管理。物:当下的一些爆炸物品仓库的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防雷设施、安全距离、防殉爆距离不合格等;故侯学源明确了对直击雷、雷电感应、静电等的防护设计以及对防雷装置的文护等措施。能量:安全技术学科分析,能量管理注重量化与分类管理;首先,郝建中提出通过评估设定某一标准以控制各种爆炸物的贮存数量,防止危险的扩大化。其次,应用分类管理思想,并设置防爆结构等,防止爆炸引起毒性物质扩散而引起二次伤害。人与信息流:对于高校等科研院所,打破传统人工管理,采取仓库数字化管理已成必然;如基于Visual Basic平台,设计仓库管理系统:包含物品入库、出库登记、监控及人员识别等;再如添加化学示踪物质,跟踪爆炸物品的流通、应用以及销毁各环节。
(4)申领与实验室管理:在仓库信息化后,爆炸物的接触仅局限于科研人员,这不仅防止爆炸物的流失,而且省去书面申领环节提高了效率。在实验室内的使用管理方面,研究颇多,一般为设立独立管理小组、物资管理处、科研机构三级管理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实验室管理条例以及培训安全技术指导人员进行监督等,全方位对事故四因素采取制约。
1.2.2 危机管理机制研究及实践
我们往往不能在爆炸物品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尽善尽美,事故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此时应采取措施阻止事故的蔓延,防止二次伤害的发生,于是危机管理机制成为爆炸物品管理周期中最后一道屏障。对此,国内外有众多研究成果。
我国政府在应对涉及国家安全的灾害、事故、危机等方面的能力较强,如在应对东南亚金融风暴、98年抗洪、非典等事件上显示了大国风范。我国一般的危机应对体系 为:全国性的突发事件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突发事件,由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应急处理工作。实际操作中则通过调动所有救援力量,包括军队、武警官兵和当地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更快地解决危机,并且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反思、总结事故原因及预防。然而,随着体制的健全与发展,市场配置资源成为主体,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变得多样化,同时各类突发事件尤其卫生领域的突发事件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当今已非传统,政府在应对当今社会危机方面的敏感性差,缺乏统一的立法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尚未建立一个独立和常设的社会危机管理部门,缺少专业的信息系统和危机的预警、处理机制来妥善面对并且迅速处理这些问题。例如此前不久的福建漳州PX项目爆炸泄露事件在应对方面有还存在着明显的劣势。 军工科研机构爆炸物品管理机制研究(4):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23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