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利益、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很多人抛弃了他们该有的责任和诚信。欺诈、行骗、商品假冒伪劣、以次充好、拐卖妇女儿童等行为成了他们惯用的伎俩。他们在用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同时也把社会信任当作垃圾随意践踏,这样的行为注定会造成社会信任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非正当致富手段的盛行,企业无责任化的加剧,占社会多数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信心也在不断的消减,仇富心理也在不断地加剧。他们不再轻易相信平等互惠的交易,更倾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认知。这无疑会使人心之间筑起一道互不信任的墙,助长不信任的风气。
(二) 传统文化的低迷
如果让我们在两个人之间选出一个我们能相信的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满身文化气息,一个没接收过教育。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为这个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是个文化人。文化使他有道德感,使他的行为有了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更加容易获得人们的信任。文化与信任息息相关。
一提到传统文化,我们就会想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然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现在的我们心中到底还占多少重量、多大比例呢?
如今,人们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律行事,处处以不违反法律为标准,而忽略了道德的约束和文化的传承。如今,人们强调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发展和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冲击下,文化的传承在不断地减弱。传统文化的低迷,使得人们缺少文化的规范和道德的约束,人们对真善美事件模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大不如前。 访谈中有人说过“文化可以内化为人的一种人格品质,文化的缺失,造成了品格的缺陷,使人们的行为缺少了思想、道德的约束”【访谈对象P1】,他认为:“传统文化的低迷,让人们少了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反而变得麻木不仁、处处小心谨慎,以怨报德、假公济私、贪污腐败、尔虞我诈的事件更是不断地上演”。传统文化的低迷、美德的缺失、道德的滑坡使人们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感。
(三) 社会制度的缺位
制度与信任是息息相关的,2005年倪霞曾在《现代社会与社会信任》一文中提出:信任必须建立在对对象的某种相对稳定性的把握上。也就是说,你要信任对方的某些方面和行为,那么你首先就要有信心确定你所信任的内容不会有多大改变或者他的改变总是在你了解和能接受的范围内,而你的信心来自哪里呢,就来自对方的人格、品质的保证和制度的制约。社会生活中个体行为不确定性的减少和稳定性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于制度的制约而完成的。制度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必要条件。
如今,我们处于陌生人社会中,在对合作人的人格、品质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寄托于制度。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社会制度和社会信任的机制是存在问题的、不完善的。
人们对于组织的不信任,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社会变迁、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制度跟进不力导致的公共权力得不到充分的社会监督、信息不够公开、权力运行不够透明;另外贪污腐败、渎职,还有象不作为、乱作为的这些问题,使人们对公共权力机关产生不信任。但是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现在社会信任的机制,实际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就是说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监管不够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2013年1月17日)
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个人,而是复杂多变的社会。个人只是这个大社会中一个渺小的个体,在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会不断的产生困惑和恐慌,没有能够依赖的人和事,这时候人们习惯于寻求一个公正的社会制度体制。但如今中国的制度并没有消除他们的困惑、恐慌、焦虑和不安,这说明这种制度还是不完善的,从而造成人们信心和信任的缺失。 论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文献综述(6):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2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