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究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超商体系正面临全新的挑战。传统的商超系统例如大卖场在顾客行为习惯开店模式经营方式上达到了平衡,无论是家乐福、大润发、沃尔玛还是世纪联华、欧尚等品牌都有着相同的特征,大部分卖场的选址都趋于相近化,全球商超连锁霸主沃尔玛集团早已意识到了大型超市的盈利的饱和程度以及O2O市场的潜力,虽然沃尔玛暂未涉足便利店品牌但是他却早早布局了线上市场,1号店如今已成为很成功的网购品牌,而家乐福等公司据可靠消息称正布局便利店市场,因为便利店市场完全是大型商超市场所占据不到的全新市场,在中国大地上目前也只有沿海发达城市便利店品牌发展迅速,在二三线城市这将拥有个巨大的前所有的盈利空间。当然他们目前也面临着国际便利品牌的激烈竞争,虽然像统一超商旗下的全球连锁品牌7-11,项新集团的全家等有着成熟的连锁品牌经营经营与技术储备,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家乐福华润等大型公司的统一采购能力一旦与之展开直接竞争鹿死谁手都还是未知数。所以笔者认为,在便利店品牌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二、上海便利店品牌的发展与现状
1、上海便利店品牌的兴起与发展
上海近从1993年出现第一家连锁便利店起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便利店竞争的主要战场。1993年便利店开始在上海出现,上海便利店在我国起步早,发展迅速。1994年上海市政府将便利店发展列入当年事实工程。1996年,上海第一家与国际接轨的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罗森便利店开业。罗森一度成为上海便利店的王者,经历了数年的发展与市场磨合后便利店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越来越多的大型商超集团旗下的连锁便利店逐渐占领市场,到2012年底上海市的便利店已经达到7000余家,销售规模超过140亿人民币。
2、上海便利店品牌竞争现状
截止2012年6月份,上海十个便利店品牌(好德、可的、快客、光明、良友、罗森、喜士多、全家、7-11、乐购便利)在市内开发的便利店有4807家,其中,罗森、喜士多、全家、7-11、乐购便利四个海外品牌有1347家,已占上述总门店数的28%。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经过短短8年时间,“全家”的门店数已经超过700家,而且仍在迅猛发展。而由于外资便利店的强势来袭,本土便利店也作出了联合抗外的姿态,在2007年年底,上海农工商集团接手光明集团旗下的可的便利店,并一举成为上海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便利公司,门店总数达2314 家。而时隔4年,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农工商便利店总数才2356 家。平均每年新增门店居然不到11家。可见本土便利店发展艰难,停滞不前,紧紧能靠之前建立的店铺数量优势,店铺地理环境优势来取得微薄盈利。根据由马催、张瑞琪、金婷婷撰写的《在脱胎换骨中创新——本土便利店何去何从》一文中,作者对便利店消费者进行了调查。被调查消费者中16~35岁人群共有791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9.69%。这也就是说,上海便利店约有七成顾客是年轻人,学生和上班族是主要消费群体,年轻人支撑了上海便利店的发展。并且,69.69%的年轻人便利店消费者中,经常去便利店(一周内多次购物)的人,占68.19%。通过对罗森、可的、快客、好德、良友、喜士多、全家、7-11八个便利店品牌的消费者认可度的调查发现:35.54%的消费者表示最常去全家便利,而其中学生则占40.88%;其次是“快客”和“好德”,分别占24.32%与14.23%,再次是“罗森”、“7-11”、“喜士多”,分别占13.44%、12.03%、2.23%;由上述调查数据统计可知,目前上海便利店消费者喜爱去外资品牌的占将近65%。这还是在外资便利店门店数量处于不利局面统计出来的结果。其中全家便利的门店数仅占上海市内便利店总数的14.9%。上海便利店的主要消费群体由16~35岁的年轻人为主,而即使本土便利店由于前几年的优势门店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外资品牌便利店也已经在各方面取得全面优势。截止至2014年10月,全家便利店已经从2012年的700家扩展到了1200家,罗森,7-11也不停的开辟新店面寻找地理优势。通过上述从消费者调查,门店总数调查等多项数据可以发现,本土便利店在于外资日系便利店的竞争中处于全面落败的局面,尽管好德和可的已经合并,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是却没有办法和全家进行对抗,最晚进入中国市场的全家,在便利店门店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得到了40%的消费者的喜爱。与此同时,本土便利店的门店数数年都文持不变没有增加的趋势,而外资日系便利店仅上海市内就以每年十几家甚至二十几的速度增长,双方的竞争力悬殊正在不断拉大。 上海便利店品牌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2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