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关EKC假设的最早研究是Grossman-Krueger,Shafik-Bandyopadhyay和Panayotou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3份独立的研究。1991年,Grossman-Krueger对GEMS的城市大气质量做了分析,发现二氧化硫和烟尘符合倒U型曲线的关系,大气悬浮颗粒含量随人均GDP的增长而升高。1992年,Shafik-Bandyopadhyay提出了以下10个生态环境的指标来估算EKC:清洁水缺乏率、城市公共卫生设施缺乏率、大气悬浮颗粒、二氧化硫、森林覆盖率、森林采伐、河流中溶解氧含量、河流中大肠杆菌含量、人均城市垃圾产生量以及人均碳排放量。根据各国各地区的数据,发现这些指标与人均GDP之间也符合倒U型曲线的关系。另外,Panayotou也从各项数据研究发现,人均GDP到达一个点时,环境质量就开始慢慢的有了好转[1]。
随后,国内关于EKC曲线的研究也慢慢开展了起来。崔宁宁等人于2005年分析了江苏省历年来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特征的关系,认为其符合EKC曲线的理论,却还为能达到拐点[2];另外,针对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特殊重要城市的EKC曲线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开展进行中。
纵观整个EKC曲线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长期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问题的处理,导致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地区的EKC曲线还未达到拐点,所以,环境问题仍然处于一个不断攀升的状态[3]。
1.3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在科学研究中,回归分析是用来了解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相关方向和相关强度,所以本文在研究苏州EKC曲线时,便采用了回归分析法,选取了五个环境指标,即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工业废弃物产生总量以及COD排放量,通过这些环境指标与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二次线性回归分析,来判断苏州在过去十年间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即是否符合EKC曲线,从而进一步探讨苏州未来的发展之路。
第二章 苏州环境EKC曲线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提出与涵义
持续的经济增长带给一个地区或国家更或是全球的,究竟是更大的环境质量的损害,还是推动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环境经济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和理论难题[4]。
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古斯曼(Grossman)和克鲁格(Krueger)在对全球66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内多年的污染排放量的变动情况研究发现,大多数的污染物质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趋势呈现一种倒U型的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的期初时段,尤其是在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整个环境的污染状况会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均收入的进一步提高,环境的污染状况又会得到逐步的改善,即污染的程度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先增加,然后再下降,污染程度的最大峰值大约位于中等收入的水平阶段。据此,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假说[5]。
2.2 苏州经济发展与环境概况
2.2.1 经济发展概况
在2003年至2014年间,苏州的GDP总量从2801亿元猛增到13760亿元,人均GDP也于11年间增长了2.5倍[15](见图2)。在此期间,苏州于2012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产值12011.65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10.1%,其GDP总量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751,苏州市不仅是全国GDP排行榜前十中唯一一个地级市,而且也在这一年成为了全国首个万亿级地级市。从这些傲人的数据来看,苏州的经济可以用“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高”来概括。 苏州市EKC曲线假说的实证研究(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3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