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方面,注重于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与意愿的研究。20世纪 80年代,目的地居民的研究开始进入旅游学研究内容,有学者指出,“在开发和规划不能与当地的意愿和能力相符的情况下, 抵制和仇视的行动将会提高企业的成本, 甚至会毁坏旅游业的发展趋势”(Murphy,1985)[1],该理论系统的归纳了居民感知的概念,并且较为全面的提出了忽视居民感知对当地旅游开发的长远影响。随着旅游地社会的发展进步,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感知往往会降低他们对游客的热情程度(Ross ,1992)[2]。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理论的深入研究,“可持续旅游”和“社区发展”的理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旅游的开发开始逐渐重视可持续旅游目标的实现,而这一目标理念的实现始终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Sheldon,2001)[3]。国内研究方面大多侧重于不同种类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感知与意愿类型上面。随着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 世纪 90年代初期,居民感知与意愿的研究内容开始全面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旅游地理研究开始关注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响应(章锦河,2003)[4],侧重于村落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的研究。而对于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与意愿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乡村旅游的经济利益上,唐郑宁(2009)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可有效地解决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5]。相同的,王龙武等(2006)认为,我国农民增收难的症结主要在于有效就业不足,而乡村旅游凭借其自身优势和特点成为农民非农就业的重要途径[6],从另外一个角度恰恰说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居民的参与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满意度不仅仅存在于对当地旅游产品上,当地的旅游服务也和游客满意度有着很大的相关性[7-8],因此,居民的感知度在旅游研究中成为备受关注的领域。近年来,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深入研究,目的地居民“幸福感”一词引起关注(胡林,2013)[9],研究指出要形成旅游业发展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知程度的指标体系,这也是提升目的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积极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提高乡村目的地居民的参与度,才能促进乡村居民休闲转型升级(张瑞静,2014)[10]。目的地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影响着旅游乃至社会经济效益发展的各个方面,积极正面的感知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庄晓平,2015)[11],因此对居民感知的调查研究可以接近居民的真实感知,为政府了解旅游带来的社会影响,制定旅游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三 研究过程(一)研究案例地选择对居民旅游开发感知与意愿的研究目前大多集中在热点地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针对徐州市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开发感知与意愿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徐州具有典型性和的徐州吕梁山紫薇园风景区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徐州市吕梁山紫薇园风景区是当地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地处徐州铜山区沿故黄河畔,是当地旅游开发乡村旅游空间非常大的区域。风景区于 2014年 3月开工建设,历时1 年4 个月建成。风景区结合当地水资源的优势先后建成了紫薇园漂流、登山游步道等游玩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前往。风景区隶属铜山区伊庄镇倪园村,当地居民约有460 人,大部分居民在乡村旅游开发前主要以农业生产活动为生。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的方式,发现案例地徐州市吕梁山紫薇园风景区调查对象存在以下几个特征:①徐州市吕梁山紫薇园风景区的旅游开发现状属于初期开发阶段,游客数量增长较为缓慢,目前景区发展速度较慢;②景区虽然是乡村旅游项目,但随着当地媒体的大力宣传,为当地的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尤其是当地旅游带来了很大 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开发感知与意愿实证研究(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41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