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基于“反规划”思想的海绵城市研究(2)

时间:2019-12-10 20:29来源:毕业论文
南宁市2004年-2014年年平均降水量变化情况 5 1.引言 当前及过去一段时间,学界对海绵城市的 研究 主要集中在试点工程和一些海绵城市的构成要素上,如早

南宁市2004年-2014年年平均降水量变化情况 5

1.引言

当前及过去一段时间,学界对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试点工程和一些海绵城市的构成要素上,如早期的海绵技术实践案例——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利用人工建构的湿地系统来积蓄雨水和净化中水[1];又如近年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将河道生态改造、城市滨水景观提升和雨水的积蓄净化有机结合[2~3];再如胡楠等探讨城市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体系中的角色扮演[4]、王晓红等从河湖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的角度思考城市的自然水循环恢复和对海绵城市的贡献[5]以及杨建强等研究了海绵城市中城市排水工程的设计方法[6]等,也有从城市规划的高度总结了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等城市空间推行低影响开发的实施策略[7]。综合来看,海绵城市相关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日臻完善,同时也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和更为前瞻的思考来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不仅需要多方配合,也需要引入“反规划”思想、从当前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为未来城市的海绵化奠定基础。

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首批试点城市的试点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并已逐渐显现城市海绵化的福利。首批试点城市的大多位于我国中部、南部地区,在地貌景观上更多的表现为丘陵、山地及一定水域面积的河流、湖泊,自然风貌更为秀美多变,生态系统更趋复杂也更显脆弱,生态价值也更为珍贵。然而,在过去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不少山地城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简单地套用平原地区的发展模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完全不顾山地的特殊自然生态条件,致使城市水系、山体植被等生态资源被严重破坏,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8],城市建设的短视行为随处可见。上述这些现象出现为“反规划”思想的提出提供了背景,也为当前海绵城市建设提前瞄准了建设方向和建设重点。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正处在从试点工程向城市全域铺开、从试点城市向更多被雨涝问题困扰的城市推广的阶段,规划建设思路也正在发生转变,这也为“反规划”思想在海绵城市建设运用提供了契机。通过运用“反规划”思想,使建设海绵城市更具前瞻性和战略高度,从整体视角系统解决城市的雨涝问题,最终实现人居环境的提升改善。

2.海绵城市概述

2.1海绵城市的“诞生”

频发的城市内涝问题成为困扰城市正常运转的一大顽疾,彻底改变旱涝急转的局面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呼声。从摸索实践如何将雨水排得更快,到探讨如何实现雨水的综合疏导与利用,即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整体和多目标地解决雨水问题,在城市发展的规划层面前瞻性地分析雨水资源化的方向,构建雨水利用及生态安全格局[9]。因此,国内学界研究思路的转变渐渐形成了城市“海绵化”的思想。

自2013年起,国务院号召建设低影响开发模式(LID)的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水防涝设施[10~11]。在取得一定经验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推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2015年3月,南宁市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中,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首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掀起大规模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 基于“反规划”思想的海绵城市研究(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4321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