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概念界定
1.2.1 社会支持的定义
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影响研究的发展导致了人们开始社会支持的研究。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与社会支持这样一个常规的概念来并不陌生,在相同的知识背景基础上理解上也没有的什么困难。由于不同的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概念解释,导致社会支持的科学专业概念内涵和外延并未达到一致,。
在国外研究方面,Pearlin(1981)等从社会支持的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将社会支持定义为“在荆棘不平的个人经历中趋向和应用其他单个物体、社会群体及较大社团的机会性”[1];Heitzmann&Kaplan(1988)和provost(1995)从社会支持的构成的基础考虑,得出“社会支持是多个维度的一个概念,包括现实能够得到的支持和得到支持的方式,社会支持实际上可以视为是结构性的(数量的)或功能性的(本质的)[2]。国内学者的在此方面的理论包括,学者李强(1988)从社会支持具有的功能把社会支持定义为一个人经过社会交流、社会实践所能得到的能有效舒缓心理压力反应,减轻内心的紧张程度,并有助与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社会交流、实践包括家人,亲戚,朋友,同学,社会群体和社区的在各种的场合给与的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3]。学者肖水源从社会支持的本质属性出发,从本质上把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现实存在的,能够被看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的支持,包括直接援助的物质和社交活动的参与度、群体内部的和谐度、社会联系的大小程度、稳定程度和可以获得难易度,此类型的支持独立与个体意识之外的,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受个体主观的意识,情绪和情感影响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被看重的程度、被支持被理解所导致的愉悦情绪感受和满足程度,与个体的主观体验有很深的联系[4]。
依据以上的各种关于社会支持定义,本文所采取是一个相对有高认同度的概念,从社会外界影响对个体幸福感的作用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支持,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交交流和实践所获得的能有效舒缓心理压力反应,减轻内心的紧张程度,并有助与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影响。
1.2.2 归因方式的概念
归因(casual attribution),是指人类对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出的行为进行认知分析,指出其内在本质或推断其产生的缘由的过程,简单来说,也就是把别人的行动或自己的行动的缘由加以分析和推理[5]。归因方式也称“归因模式”或“解释风格”(stributional style or Explanatory Style),是指个体习惯于在不同的类事情或不同的行为中找出其共性,作出一致性推论的倾向性[6]。用大众化的理论讲,所谓的归因方式就是指个人对多个不同事情产生的原因做相似的解释的习惯性。
比较早出现的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Heider)提出来的单因素理论,其理论提出,内在个人的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的个人行为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人们在解释行为时都会用这两个因素来解释。1965年山琼斯(E.E.Jones)和戴维斯(K.E.Davis)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认知和判断个人的行为时,较小几率考虑外部的因素,更多在分析行为时只是依据他人的外在可见行为来推论其内在倾向。[7]。
韦纳(B.Weiner)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认为“内因一外因”方面只是归因的一个维度,还应该包括“稳定-不稳定”以及“可控性一不可控性”这两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之间都是彼此独立的。行为的成败结果可以根据这三个维度的对行为原因上进行相应的解析,并且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归因方式:即能力、努力、背景和运气[8]。在“内因一外因”这个维度上,努力和能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部因素,运气和背景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部因素;在“稳定一不稳定”这个维度上,背景和能力属于稳定因素,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因素;在“可控性一不可控性”维度上,个人能力和努力是可以控制的,而背景和运气是不可以控制的[9]。韦纳的归因理论重视从行为的导致结果对行为的原因作出解释重要性,并对个人在进行行为原因分析时影响行为者的情绪、行为和动机机制进行了理论探索,加深对归因理论纵向研究并为理论的社会实用性做出了贡献。 大学生人际归因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46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