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宜兴茶产业概况
1.1茶叶起源
“茶”字,最早见于世界上第一部也是最古老的药物书——《神农本草》。而我国发现茶树,并对茶叶进行利用,至今已有近五千年历史,是最早发现茶,并把它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国家。茶叶从最初的被作为祭祀用品,到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再到被用作药物,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但早在西汉就已经有了关于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唐代陆羽也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今天,茶已成为“国饮”,饮茶风俗遍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仅是国人休闲时陶冶情操的饮品,沏茶、敬茶更是有客人来访时必不可少的礼节之一。
1.2茶产业的兴起
宜兴古称阳羡,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面,东濒太湖,南接浙江长兴和安徽广德 。南境分布着天目山余脉,今泛称宜溧山地,山区周边是低缓的丘陵,再加上城内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十分适于种植茶树。
谈及茶,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茶圣”陆羽,以及他的代表作《茶经》。嗜茶如命的陆羽在22岁就决定下江南,学习采茶,五年后归隐山林,专心研习茶艺并进行书面撰写,而此部巨著竣工的地方恰巧就是古时的阳羡今日的宜兴。
1.3茶产业的发展
始于东汉的阳羡茶,在唐朝兴盛,宋、明、清时已十分成熟,到了民国开始衰落。但是1949年以后,宜兴茶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至1993年,全市茶园5-6万亩,年产茶叶5530吨,产值6900万元,分别占全省茶园面积的35%,产量的45%,产值的35%。多年来一直保持这江苏省产茶第一县(市)的位次,成为江苏省的主要茶区 。1989年乾元茶场生产的“阳羡雪芽”、新街茶林场生产的“荆溪云片”双双获得农业部全国名茶称号,1990年岭下茶场生产的“阳羡雪芽”又获国家商业部全国名茶称号,2002年,宜兴成为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县)之一 。2005年宜兴通过无公害认证的茶园就达5万亩,年产茶叶6500吨,2006年实现产值2.5亿元,平均每亩收益近3500元,规模企业的每亩收益已超万元。
1.4茶叶产品资源优势
1.4.1茶叶产品资源优势
宜兴作为业我国最享有盛誉的古茶区之一,现有茶园面积已达7.5万亩。从古至今,茶叶就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健康的饮品之一,加上宜兴悠久的产茶历史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激发制茶人的智慧,先后创制的“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盛道寿眉”等一系列名茶,在历届全国“中茶杯”、江苏省“陆羽杯”等名特茶评比中屡获殊荣。
作为红茶主要产地之一的宜兴,根据茶形,将其分为四类:叶茶、碎茶、片茶、未茶。不仅可以帮助肠胃消化、促进食欲,还有极强的抗菌力,用红茶漱口,还可以预防蛀牙、降低血糖。
1.4.2茶文化资源优势
伴随着茶叶经济萌生、发展形成的,独具宜兴地方特色、内容丰富的茶文化,归根结底体体现的是当地人民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方式。
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朝便有“阳羡买茶”和汉王到茗岭“课堂艺茶”的记载,表明宜兴早在两千多年前已开始招收学童,传授茶叶生产技术了 。三国孙吴时期所产的“国山茶”已是名满江南。据《宜兴县志》记载:阳羡“有名山一百三十六,离墨山牗即国山,三国时孙皓在善卷洞立国山碑而易名牘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唐朝年间,宜兴红茶更是是誉满天下,卢仝的一句“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充分说明了阳羡茶在当时的至尊地位。宋朝年间,苏轼曾在宜兴居住一段时间,他对宜兴红茶文化和紫砂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这两个产业的文化互相交融,茶与壶,就像鱼与水,谁都离不开谁。到了明清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茶产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宜兴红茶慢慢地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茶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推动着茶产业的发展。 宜兴茶产业推广路径研究(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4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