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找工作难”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各个高校先后开设了各类型的管理专业,每年有大量的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对管理的空前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一方面是管理类专业学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是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但究其原因就是管理类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这也给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敲响了一个警钟。在这样的社会形式下,革新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找出一条适合管理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模式刻不容缓。
1.3基于校企合作的卓越管理者培养设想
1.3.1简要概况
卓越管理者培养设想是促进我国由管理教育大国迈向管理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设想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理论与实践俱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管理人才,为国家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及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设想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管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管理人才的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1.3.2培养特点
卓越管理者培养设想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管理学是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门类,管理学下面有很多学科门类,各个二级学科乃至三级学科差别很大。所以对不同学科的学生不能采取一样的培养模式,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行业企业的需求,按照行业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培养管理人才。作为管理专业的学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学校对他们的培养应按照管理专业学生的通用标准进行。在学生们充分掌握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之后,应结合他们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企业的具体要求进行按企业标准进行的专项教育培养。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管理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工科专业的学生应更加注重于实践环节,实践出真知,自己所学到的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印证和检验。其次管理学是一项学科也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能走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道路,应赋予他们启发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1.3.3主要目标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理论实践能力俱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管理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以实施卓越管理者设想为突破口,促进管理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管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管理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管理教育大国走向管理教育强国。
1.3.4基本原则
遵循“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各学科各行业各领域的专业管理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管理者培养设想。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设想,高校在管理类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设想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企业对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卓越管理人才。高校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进行调研,只有以需定产,量身定做,考虑市场需求,才能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3]。 紫金电子面向卓越管理者设想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探析(3):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52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