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寒门”与“贵子”
关于寒门,《辞海》中有五个解释:1.古代传说中北方即寒冷的地方。2.即谷口。古代地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3.寒微的门第。4.谦称自己的家。5.地名。疑为北冰洋附近。“寒门”,在《学生辞源》中有两个词条,一是贫寒的家庭,旧时多用来谦称自己的家。二指贫苦而且地位低的家庭、门第,如《晋书·刘毅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2]1299。”
“寒门”在古代指贫寒或低贱的家庭,一是指家庭经济贫困,二是指家庭地位卑贱。学子即学生。“寒门学子”是由“寒门"与“学子"组合而成,在古代指贫贱家庭出身的学生,在现代是指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在本文的研究中特指贫困的农村学子。
“贵子”在《辞海》中就一个字条,日后当显贵的子嗣。多用作敬辞。《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上官昭容》:“初,婉儿在孕时,其母梦人遗己大秤,占者曰:‘当生贵子,而秉国权衡。’既生女,闻者嗤其无效,及婉儿专秉内政,果如占者之言。”一般俗用如:早生贵子;喜得贵子。笔者特指那些能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农村学子(既现象分析中农村本科生),因为理论上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就比别人更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更有能力提高自己及家庭的地位。
“寒门难出贵子”这种现象背后体现着教育不公的本质,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
1.1.2 公平
公平,不仅是理论的问题,同时又是实践的问题。“公平”、“平等”、“均等”在概念上很接近,所以,在谈到相关话题时,人们常混用这些概念。但是,他们有着区别。公平,更多的是一个质的概念,经常是个价值判断;平等,更多时候是个量的概念,是机会的平等,如美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人生来平等:均等,就是完全的平均,如入学机会均等。但均等的不一定是公平的。
构建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传统中国许多志士仁人的美好理想。早在《礼记·礼运》中,孔子就颇为详细地叙述了社会公平、政治民主的幸福生活状态,他如是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予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就是比例,不公正就是违反了比例,出现了多或少[3]101。”“例如拥有量多的付税多,拥有量少的付税少,这就是比例;再有劳作多的所得多,劳作少的所得少,这也是比例[4]279。”亚里士多德将公平看作为比例平等。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社会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平均,然而社会分层是存在的,不同的家庭占有的社会、文化资本份额存在差别,因此,这些差别对子女的入学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5]。美国学者罗尔斯总结了两个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即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兼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即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6]292。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影响巨大,这些原则在教育公平理论与实践中都具有指导作用。
1.1.3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不仅在理论上有很多不同的流派,而且在实践中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教育机会均等常有三个不同的层面: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起点平等是指接受教育机会的平等,例如高等学校入学机会的平等;过程平等指的是每个成员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均等的机会,例如在不同类别学校之间的选择性;结果平等指的是目标的平等,学业成就的平等,例如接受高等教育后就业机会的均等。 “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研究(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52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