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福等(2009)采用按照功能和结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任务分解,利用矩阵对分解后任务的满意度定量评价,达到对产品任务分解的目的[3]。 姚倡锋等(2006) 提出了在异地协同制造环境下, 制造任务逻辑制造单元(LMU)表示方法,建立了制造任务的信息模型[4]。 张友良等(2003)根据复杂产品-部件-零件的不断分解的方法,探讨了产品结构树的形成过程,并进行形式化描述[5]。 王景峰等(2009)提出了制造服务依据制造任务进行层次化划分的的方法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并且给出了制造任务和制造服务依据产品结构匹配与合成的过程[6]。 刘彦龙等(2007)探讨了任务分解粒度从产品功能组件、任务目标等角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协作企业动态的参与任务分解过程的模型[7]。 陈大川等(2011)认为任务分解后,制造子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较复杂,通过利用改进的 DSM 分析制造子任务之间的耦合度,建立了新的解耦策略[8]。 综上所述, 大多数协同制造的任务分解的研究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但都是仅仅从一个角度进行的分析。为此,本文在现有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任务粒度和耦合度控制的优化策略。
1.3 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协同制造的任务分解是任务分配的前提条件, 合理的任务分解有利于制造任务和制造服务匹配的合理进行。为实现合理的任务分解的目标,通过建立产品结构域到产品任务域的映射,把任务分解为具有合适粒度以及耦合度的子任务。 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引言。介绍了任务分解的研究背景,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协同制造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网络化制造相关概念,任务的类型;其次,制造任务结构分解的方式、分解原则、分解方法、子任务的可行性判定。 第三章, 制造任务分解机理。 介绍了协同制造的任务的逻辑制造单元, 其次,研究了协同制造任务模型。 第四章,引入了任务粒度和任务耦合度的概念,建立了分解优化理论模型。 第五章,应用具体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2 协同制造理论概述 全球化的自由贸易体制逐步完善, 众多跨国公司的建立使产品制造不再局限于一个企业内部,而是面向多个国家协调合作进行生产,组织模式也转向了面向过程的组织结构的组织模式,企业内和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提高,网络化制造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并且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目前企业生产制造更加注重信息化,并行工程等先进的制造技术也就应运而生。这些新技术的共同之处是强调对管理、信息和制造信息的结合,而传统制造技术仅仅从技术角度提高制造水平。 2.1 网络化制造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制造企业的战略转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推动以及企业采用先进的制造系统与技术,网络化制造系统和技术应运而生。网络化制造不仅仅是指企业的信息化,又称为基于因特网的制造、网络化敏捷制造等。 网络化制造的核心是利用网络(Internet),使企业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把各个企业的信息、业务过程分集成在同一个平台上,为企业间开展异地协同的设计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环境和手段,实现产品的设计制造的协同、产品的供应链协同、产品的商务协同的目的,从而缩短产品的制造费用和周期,提高整个制造群体和产业链的竞争力。所以网络化制造是指制造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开展产品采购、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9]。 在网络化制造环境下,一个产品的不同部件可能由不同的企业制造,核心企业只有和符合条件的企业合作才能是产品的制造效率提高,同时获得较低的成本。为了完成生产同一产品目标的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可实现资源共享,这就是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即协同制造。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服务匹配与合成问题研究(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6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