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导游讲解视野下的沙家浜红色文化传承(2)

时间:2021-01-30 14:46来源:毕业论文
2. 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与积累 2.1 沙家浜的地理位置 沙家浜原名横泾乡,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昆山市交界处的常熟市东南方的阳澄湖边。是长江三角

2. 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与积累

2.1  沙家浜的地理位置

     沙家浜原名横泾乡,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昆山市交界处的常熟市东南方的阳澄湖边。是长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205省道复线和锡太路与之相接,2003年建成的苏嘉杭高速公路在境内互通[2]。附近有尚湖、虞山等风景区。1999年起,沙家浜镇依托当地资源建立起沙家浜景区。如今沙家浜景区已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文献综述

2.2  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

沙家浜红色文化历史来源于抗战时期的一段革命历史,是全民抗日和军民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1939年5月,新四军六团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以“江抗”的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以及苏常太根据地。1940年4月,奉中央东南局的命令和受新四军军部的指派的谭震林同志来到常熟,主持领导苏南东路地区党、政、军全面工作。原“江南抗日义勇军”改名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使常熟地区的抗日斗争进入鼎盛时期[3]。“江南抗日救国军”奉命西撤之后,在没有武装保护的恶劣环境下,被留下的36个伤病员和一所后方医院,完全依靠地方党和当地无数“阿庆嫂”、“沙奶奶”的掩护,在阳澄湖畔与日、伪、顽斗智斗勇,终于把这批革命的火种保存下来。而后随着当年的伤病员的叙述、记录,后人的不断挖掘传承,沙家浜红色文化得以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2.3 沙家浜红色文化的传承现状及方式

2.3.1 京剧《沙家浜》的传播

在1948年的淮海战场上,战地记者崔左夫参加采访淮海战役时,崔左夫记住了时任华野一纵队司令员的刘飞对自己的指示:“你以后可以写一写这个团成员的经历,它的前身是新四军十八旅五十二团,最早的一批战斗骨干就是留在阳澄湖芦苇荡里的“江抗”伤病员。”,在后来的岁月里,崔左夫专程到苏州、无锡、常熟、太仓等地采访,并在1957年写出了《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斗争纪实》 这一纪实文学作品。同时1957年,《红旗飘飘》杂志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周年前夕,向全军高级干部征集革命回忆录。通知发出后不久,时任上海警备区的副司令员刘飞因患病前往莫干山疗养。疗养期间抱病口述,由秘书高松、夫人朱一记录整理了当年三十六个新四军伤病员与敌人英勇斗争的往事,之后写成了长篇回忆录——《火种》 。它记述了1939年底到1940年初,坚持敌后斗争的三十六个新四军伤病员的英雄形象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1961年刘飞相继发表在南京的《雨花》和上海的《萌芽》杂志上的《阳澄湖畔》就是摘取于《火种》中的有关章节。所以36位伤病员坚持敌后斗争和军民鱼水情深的史实,在后来得到了更广泛的传颂。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1958年上海人民沪剧团阅读了《血染的姓名》和《阳澄湖畔》后产生了创作冲动。于是他们到部队体验生活,到常熟沙家浜当时还叫横泾乡一带,采访新四军老战士和当年地下党的同志,并由剧作家文牧执笔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1964年沪剧《芦荡火种》进京公演收到中央领导的好评,北京京剧团组建创作班子由作家汪曾祺执笔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创作成京剧。毛主席看了戏,就作出指示,他幽默的说到:“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嘛”[2],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沙家浜》以感人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经典的台词、精湛的唱功,轰动全国,深受好评。如今京剧《沙家浜》中的《授记》、《斥敌》、《智斗》等场都已成为脍炙人口、久演不衰的折子戏。他们既可独立成剧,却又是整部《沙家浜》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沙家浜》这部京剧中更体现了汪曾祺深厚的文学功底,例如在《智斗》这场戏中,刁德一抓住阿庆嫂说 “司令常来又常往,我心背靠大树好乘凉”,并狡诈提出:“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荫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此时阿庆嫂洞察刁德一毒如蛇蝎的用心,胸中怒火万丈但脸上却不露声色,便唱到:“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一张嘴。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这场唱词不但准确地表现了阿庆嫂身为茶馆老板娘的职业特点,而且软中带硬地把刁德一的敲打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连刁德一自己听了也不得不佩服阿庆嫂“说起话来滴水不漏”。每次戏演到这里时,全场都是欢声雷动、掌声不息。既是赞扬剧中人阿庆嫂的机警,也是赞扬剧作家的巧思。沙家浜的革命历史就这样传播开来,广为人知。反映同类内容的文艺作品还有外文版的《沙家浜》、交响音乐、电视连续剧等等。 导游讲解视野下的沙家浜红色文化传承(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6918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