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现为无锡新区一家合资公司技术员工,月薪5000。母亲开了一家小吃店,主要经营早点和点心,现每月盈利3500(去除店面租金)。一家三口在2011年底贷款在新区买了二手房,现在每月要还贷款。
小陈在小学初中阶段,是老师们眼中文静乖巧的学生,懂事也很少和同学发生不愉快,学习自觉,成绩中等的她让老师家长很省心。在考上重点高中之后,小陈开始了寄宿生活。但是最近宿舍同学却发现她有偷窃的行为,并报告了老师,而小陈滥用同学遗失的校园卡肆意消费的事情,也被同学撞破。在班主任进行的家访中,母亲坦言女儿学校放假回小吃店帮忙时,有几次发现店里抽屉里面的现金有遗失。
回到学校后的几天,小陈和宿舍同学的相处显得格格不入,也越发的沉默,向班主任提出要更换宿舍。班里一个调皮男同学课间的一句“这年头小偷还有理由换宿舍了”,让小陈无地自容,和该男同学大打出手。自此以后,小陈的成绩每况愈下。
4.2 环境、自我认同感与越轨的过程
基于默顿的越轨理论中环境和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笔者将对个案在留守期间,寄养时期,初来无锡阶段以及高中越轨行为发生时期,周围环境以及其自我认同感两方面进行剖析其心理过程。
1) 留守时期
小陈出生在山西小县城,当地民风淳朴,但地势偏远,信息滞后。爸爸妈妈在小陈五岁的时候外出求职后,小陈就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爸爸作为当时县城唯一的大学生,小陈的心里可以说是充满了自豪感。“很自由,很淳朴,他们都喜欢和我玩,觉得我很聪明和勇敢”,访谈的过程中,小陈对于童年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在同龄人的簇拥下,小陈成为了孩子王,机智又聪明的她,在同辈群体中得到了认可和追崇。那时候的小陈,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办到,爸妈每年寄回来的玩具,都让她成为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文献综述
那时的小陈开朗乐观,在家还会给爷爷奶奶分担一些家务,懂事孝顺,是县城公认的“好孩子”的典范。而此时小陈的家庭,是完全脱离的亲子关系,每月只靠电话和父母联系,电话沟通也很被动。有时候过年父母也不回来。对父母印象模糊。一方面,小陈看着伙伴们都有爸妈的照顾,心生自卑和落寞,另一方面,爷爷奶奶的教育和看管方式,和现代的教育方式有着天壤之别,“每次调皮闯祸,他们都有爸妈教训斥责,爷爷奶奶从来不骂我”,这也为后来小陈求学期间造成了适应障碍。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在无锡和县城的落差,也为小陈最后的越轨行为作下了铺垫。
2) 寄养时期
山西阿姨家,小城市的繁忙生活。与阿姨家的妹妹一同上学,作为老师的阿姨对自己的教育严格,视如已出。初来时不适应,经常生病,感到自卑;适应后,学习上的聪敏和成绩,得到阿姨的夸奖,成为妹妹的榜样,学习主动性强,因为学业上的成绩而自豪。“老师们经常当着阿姨的面夸奖我,我觉得这种开心的感觉只要我认真学习就可以轻易得到”,小陈的主动好学,谦虚,并且热心帮助妹妹,让阿姨很放心;生活上,又懂得帮助阿姨分担家务,得到了阿姨一家的赞许。
可是寄养的生活,让小陈总是觉得孤单和没有依靠感。而相对脱离的亲子关系,只是建立在母亲每周的致电问候情况,定期汇钱,寄生活用品和书籍。小陈此时有了对于父母的感知,但是由于阿姨在这个时期代替母亲的角色,使得小陈对于母亲的感情有些许迁移给阿姨。此时的小陈充满自信但是变为相对内敛,其大部分的自我认同感来源于自己优秀的学习成绩。 环境关系与自我认同视角下移民身份与青少年越轨行为(5):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76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