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传统文化复兴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zhuyi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和奇迹般的发展。 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自信心和自尊心大大提升。悠久的历史孕育伟大的中华文明,放眼世界,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这一基本事实,不仅在历史延续的长时段上呈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因由,也反映了文化自信在民族复兴中的历史根基地位。百年以来,传统文化伴随着民族的兴衰起起落落、跌跌荡荡,作为家国记忆的载体和民族情感的联结,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直延续在中国人的血脉中,从未消逝。随着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造城”概念的风靡,越来越多的城市在积极谋求与其经济水平所匹配的文化地位,文化复兴的思潮正在涌动,文化市场上传统文化的缺位正在补齐,新媒体和新技术也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播行列,致力于实现古今文化的取长补短,并驾齐驱,曾经沉寂的传统文化正在显现出复苏的迹象。
传统文化的复兴,引领了一种新的潮流与时尚,正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类电视节目热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提供了平台和渠道,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唤醒了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传统文化是一个大IP,宏伟的故事,丰富的内容,却很少有人探究这些故事和内容,对于消费者,对于市场,对于社会的价值是什么。博物馆是文物搜集、保管、研究、陈列的社会场所,旨在展现民族进化的脉络肌理和维系国家内部的真正认同。博物馆里的文物记录着民族群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存在,记录着那些我们再也无法经历、却同样是发生在这片蓝天下、产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情。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博物馆总数超过4000家,仅2016年一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数量就达8.5亿人次,增长8.9%。随着游客数量的迅速增加,中国的博物馆数量迅速增加。据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称,截至2016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873家,比2015年度增加了181家。这样算来,几乎每两天都诞生一家博物馆。像这样的快速增长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它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需求和博物馆和其他公共文化设施的地位,这也表明,我们正在建设一个伟大的文化力量和文化力量的战略正在有效实施。
(三) 文化需求增大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基本的温饱早已不再是问题,于是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也慢慢提高,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走进图书馆阅读文化书籍,走进电影院观赏一部喜爱的文艺片,也可以走进剧院欣赏高雅艺术,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在不断扩宽,文化传播的途经从书籍扩展到各种数字媒体,与此同时,对文化有需求人群的年龄结构也得到了优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越来越深入人心,一些老年人对文化的需求也是日益增长。文化知识的汲取不仅有利于自身文化素质地提升,更有利于提高自我生活品质,丰富精神世界。
随着人们对艺术和人文的需求日益增加,博物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喜爱的地方。在现代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中,人们开始欣赏博物馆文化,体验博物馆的奇妙,在观赏学习并提升自己。现在博物馆也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路线了,除了固定的展览馆还会根据人们的兴趣开放许多灵活的展览,展品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高。许多特殊的博物馆不断涌现,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来自北京市旅游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的黄金周假期,北京博物馆式旅游景点炙手可热,即使采取限制措施,故宫博物馆每天仍接待至少八万人;在军事博物馆里,每天有六千人至近万人参观。在南京,仅10月1日至5日短短五天,六朝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市民俗馆和江宁织造博物馆等7个分支机构就接待了约10.5万人次。 数字博物馆建设研究(3):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79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