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献回顾与研究路径
我国社会志愿者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来30年,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的30年中,志愿者成为社会又一新角色出现,无疑也是一种时代的标志。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壮大,人们不断感受到志愿者服务带来的社会力量,但是我国毕竟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分工不够明确,资源整合不够公平,法制建设不够完善,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志愿者发展的社会障碍。现阶段,社会志愿者的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受到社会层面的障碍越来越清晰。面对这些问题,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建设志愿者法律制度,加强对公益组织的监督,提高政府与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期望通过这些方法来加强民众的参与度,但是现阶段的结果还不能满足我国对社会志愿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志愿者本身的角度去探究我国30年来整体志愿服务的发展如何?社会对志愿者发展的支持是否完善?社会支持存在哪些阻碍?价值认同在转型时期的新变化产生了哪些特定影响?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联,这些问题都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借鉴和探索。
对志愿者的界定,具体的讲是说不为了追求物质内容,在意识和思想的指引下,自觉的为国家和群众开展公益性活动的青年群体(乔丽丽,2012)。青年志愿者的出现与成长,正是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之中重望和张扬社会成员的社会意识的生动体现。青年志愿者的宗旨从一开始就定位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从青年志愿者的行动中,我们发现了青年志愿者的这种精神。通过组织一系列主题服务活动,他们既锦上添花,更雪中送炭,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形成了“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生动局面(黄希庭,2002)。
对价值认同的理论主要是从伦理思想和社会体制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在伦理思想的研究中,汪信观在《普世价值、价值认同、价值共识——当前我国价值论三个重要概念辨析》一文中指出,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对某种或某类价值认可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所谓价值共识, 是指不同价值主体之间通过相互沟通而就某种价值或某类价值及其合理性达到一致意见。他将价值认同分为两种:一种为强制认同,即政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强制实行形成的一种价值认同带有一定的野蛮型,另一种为诱惑认同,即外部世界通过经济、情感等因素诱导实现的价值认同。他的分析主要是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跨国之间的分析,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放在国际志愿者组织中进行研究,考虑到国际文化的冲突和差异,并且是讲社会志愿者的认同与当前的社会大众的认同做一个横向的比较,来突出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思想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从利益认同的角度来研究价值认同,所谓“利益认同”就是指人的物质、精神利益需求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从利益认同到价值认同是一种逻辑形式。从马克思社会学理论可以看出: 在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前提下, 人们可以有自身的正当利益。因此,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历来主张既要重视理论灌输,更要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曾经强调: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的需要, 就会使自己出丑。如果只讲价值就失去了实际,是天方夜谭(曹新高、张增孝,2001)。
从社会体制的讨论价值认同中,主要是提炼我国当前制度的局限性。一种是提到当代中国志愿者对公益活动的价值认同产生了一些危机,志愿者对公益组织组织和公益活动的认可度较低,政府主导的行政化色彩依然是公益事业的一大特点,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公益事业缺乏灵活性和参与度,政府的廉政高效影响了公益的效率透明,这导致了人们对志愿者活动期望值不高。另一种对国外的志愿者服务的研究主要总结出三大特点一是志愿服务与公民的成长和就业全面挂钩。二是志愿服务趋向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三是志愿服务体现了公民对事务的积极参与是公民意识的典型表现。(尚磊,2009)与国外相比,我国社会志愿者就显得过于单一, 人员也较为集中于某一个群体。这样的群体发展对于志愿者的群体归属感建立产生很大阻碍,也是目前社会志愿者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的困境之一。 社会志愿者的价值认同与自我实现研究(3):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9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