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Ni-(Er、La)-Al2O3复合膜,是以阳极氧化铝膜为载体,采取电镀的方法制备Cu-Ni-Er-Al2O3、Cu-Ni-La-Al2O3复合膜。这种复合膜可用于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1.2 膜的特点
我们将介于两相间的一种很薄的阻碍物称为膜,并且在压力差的驱动下,两相间可以通过膜发生渗透[7]。现在的膜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8,9]:即有机膜和无机膜。目前有机膜的应用已经较为的广泛了,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其制备比较容易,成本也比较低。但是有机膜也和大多是的化学物品一样有自己的缺点,其缺点就在于有机膜耐热性差,难以适应多次高温灭菌和净化,容易堵塞,容易被腐蚀,不能在酸或碱的条件下工作,再生也比较困难。因此,科学家们将希望放在了无机膜上,希望无机膜能避免这些缺点,而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是对的,无机膜确实有很多有机膜无法比拟的优点[10,11]:第一,可以长期经受各种介质的侵蚀,可以用酸、碱清洗;第二,可以制成各种管状或蜂窝状单体膜等复杂的不易堵塞的结构;第三,热稳定性良好,可以长时间的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操作;第四,不易损坏,寿命长,价格便宜;第五,无毒无害。然而,无机膜也存在自己的一些缺点,如容易破碎断裂、成型和加工都比较困难,价格昂贵,因此无机膜的使用有极大的局限性,只是应用在一些有机膜无法实现的领域,如生物、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12~15]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其尺寸也有严格的分类[16],按孔径的尺寸大小可以分为:孔径大于10μm的过滤膜;孔径在0.1~10μm之间的微滤膜;孔径在10~100nm之间的超滤膜;孔径在1~10nm之间的纳滤膜;孔径<1nm的反渗透膜。
1.3 阳极氧化铝膜
1.3.1 阳极氧化膜发展史
铝作为目前大家所熟知的金属,其实在早些时候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神奇的金属最早的记载是在十九世纪中期,因为人们发现铝可以在自己的表面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可以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而且这层氧化膜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都很高,人们才开始注意到铝这个金属。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性质,于是人们就开始研究它,直到上纪二十年代铝的阳极氧化工艺最早出现,而氧化时所用电解质的类型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致密型和多孔型两种。一般来说,如果要形成致密无孔的阳极氧化膜就要采用几乎不溶解氧化膜的酸作为电解质例如:硼酸等;而想要形成多孔型的阳极氧化铝膜则要采用溶解能力较强的酸作为电解质例如:硫酸、草酸、磷酸等。到了上世纪中叶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将阳极氧化铝多孔膜的结构特征研究较为详尽了。阳极氧化铝膜可通过很多种方式制备,其中最主要的有阶跃、恒压、恒流、脉冲等直流方法或交直流叠加技术。而且,在多年的研究下,其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制作不同功能和结构的膜。
1.3.2 阳极氧化铝膜形成的机制
铝箔阳极氧化形成阳极氧化铝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制作中要注意到很多的方面,否则,容易制作失败,其中不仅涉及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等很多的方面,同时也会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电解液浓度、阳极氧化电压的大小、反应温度的高低等实验参数。就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模型还没有一个可以很好地解释着些问题,比较常见的有以下3种模型,分别是:临界电流密度模型,电厂支持下的溶解模型,体膨胀应力模型。下面我就对前面3个模型做个简单的介绍。
(1)临界电流密度模型
上世纪80年代,有人提出了与膜形态有关的临界电流密度模型,此模型的提出依据是对阳极氧化过程中溶液离子迁移规律的系统研究,此模型的结论是形成膜的种类主要是看临界电流的密度,我们将这个电流密度定义为Jc,当电流密度大于Jc时,生成的氧化膜为致密型。当电流密度小于Jc时,生成的氧化膜为多孔型。 Cu-Ni-(La,Er)-Al2O3复合镀层的研究(3):http://www.751com.cn/huaxue/lunwen_1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