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引起的二次扬尘关系密切。城市是人为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二次扬尘最为严重的区域。其中道路交通引起的扬尘污染是扬尘防治的重中之重。因此城市应加强生态建设,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管理力度,并从城区向郊区、郊县延伸。燃煤尘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也非常大,燃煤尘排放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升高,结合气象等因素会导致硫酸盐浓度的上升,从而使二次粒子等小颗粒物浓度升高。从这个角度来讲,因燃煤造成的室外大气中PM 污染的分担率实际达到30%左右。所以,燃煤型污染控制非常重要。应继续巩固和扩大“禁燃区”的成果,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用高效除尘脱硫设备
2.2 合理选用建筑装潢材料
由于室内建筑材料表面的挥发也是室内颗粒物的来源之一,因此,合理选用建筑装潢材料对控制室内可吸入颗粒物也有积极作用。在建筑装潢材料的选用上,以提高装好后的室内空气质量为宗旨,应选用环保安全型材料如含甲醛低的粘胶剂等,或选用资源利用率高的材料如复合材料代替实木,或选用可再生利用材料如玻璃、铝扣板等,以及选用低资源消耗的复合型材料如塑料管材、密度板等。
2.3空调系统的改进措施
目前城市典型场所室内大量使用空调设备,然而大部分用户不注意对空调设备的清洗和文护工作,这样积累在空调中的灰尘和细菌病毒会随着气流进入室内,造成室内空气质量的下降。因此,需采用一些改进措施,如合理选择进出口位置和新风进入方式,以及定期清洁系统设备,及时清洗或更换过滤器等都有助于降低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
2.4、我国PM2.5污染控制对策与建议
借鉴国内外在PM2.5污染治理方面的经验,形成以下几点看法。
(1)建立动态的颗粒物排放清单数据库,加强颗粒物污染控制基础研究。目前我国环境统计中的颗粒物仅包括有组织排放的烟尘和T业粉尘2部分,大量无组织排放的颗粒物和移动源排放的颗粒物尚未纳入环境统计,目前的排放数据基础无法有效支撑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而国外已经积累了多年的PM10、PM2.5一次排放量统计数据,对于合理制定各行业的减排目标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多污染源、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是颗粒物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颗粒物来源和构成非常复杂,单纯控制某个污染源排放和单因子控制管理思路已经不能满足颗粒物污染控制的需求,应树立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控制相结合,采取多污染物、多污染源协同控制的观念。除了PM10,SO2,NOX以外,还应重视二次颗粒物重要前体物和氨的污染控制,制定有利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政策措施,加强细颗粒物来源、形成和转化机制、区域间相互影响和输送机制的研究,加大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的研发力度。
(3)执行PM2.5新标准,配套监测技术能力须跟上。PM2.5新标准将于2016年正式实施,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建议2013年之前,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以及“三区九群”率先开展PM2.5监测,到2015年底之前,在所有地级城市和其他背景站、区域站开展PM2.5监测。目前,全国范围的PM2.5监测网络建设正在大规模开展,但还存在一些技术障碍,如国际上常用的PM2.5自动监测方法包括B射线法和振荡天平法,根实验和监测结果分析,B射线法监测值一般略高于振荡天平法,在全国开展PM2.5监测之前,需由权威部门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出适合我国现实条件的监测方法。此外,PM2.5与CO等多种污染物密切相关,为了准确地说明灰霾问题,除了PM2.还需要同时解决多种相关污染物的监测问题。 上海中心城区室内可吸入颗粒污染研究(5):http://www.751com.cn/huaxue/lunwen_1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