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献综述
1.2铌酸钾简介
1.2.1 铌酸钾的光电性质
铌酸盐系无铅压电陶瓷,主要是指碱金属钨青铜结构铌酸盐和铌酸盐两类压电陶瓷。在发现钛酸钡陶瓷压电性后,人们先后合成了NaNbO3、KNbO3、LiNbO3等钙钛矿型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有它们的通用化学式ANbO3 ,A一般可能为Na、Li、K)。例如PZT陶瓷,这种化合物具有一种有毒物质PbO,是一种极易挥发的有毒物质,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还会改变反应中的化学计量,从而使得产品的品质变得不稳定。铌酸钾晶体是20世纪60年代末被科学家们发现的一种钙钛矿型晶体,这种晶体的铁电性很强,由于它的压电特性、光电特性以及光折射特性,使其成为一种在集成光学中比较常用的材料。
1.2.2 铌酸钾制备方法简介
铌酸钾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方法进行合成:聚合配合物法、固态反应合成法、水热合成法以及溶胶-凝胶法。当然也有其他反应法,这里主要介绍以上四种。
(1) 水热合成法:
水热合成法是在碱性溶液中得到钙钛产物的一种方法,将Nb2O5和KOH溶液混合,并放置于高温炉中即可得到KNbO3粉末作为原料,高压炉中的内胆中需要放置聚四氟乙烯材料,这样可以更好地抵御强碱性溶液。钾的来源是KOH,同时KOH也可以作为碱性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硬化剂。当KOH浓度较低时,KOH无法与Nb2O5发生相应反应生成纯相KNbO3,但是随着KOH浓度的升高,使得KNbO3可以更好地溶于KOH溶液中,使得KNbO3容易生成;同时Nb2O5的量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KNbO3粉体的尺寸和形态。水热合成铌酸钾的关键因素在于钾铌化学计量比。当钾铌比大于4:1时能够制备出正交晶相的铌酸钾微晶。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水热合成法有以下这些缺点:反应时间长、KOH所需浓度大、以及低温高压等缺点。
(2) 聚合配合物法:
以羟基羧酸融合像柠檬酸盐类的铌离子以及钾盐为原料,通过加入一定量的乙二醇聚合生成均相的溶胶,经过加热、搅拌、酯化、焙烧,可以在较高温度下获得KNbO3粉末。柠檬酸作为原料之一,在这个方法中需要过量,因此在焙烧之后聚合溶胶会损失90%,直到焙烧温度接近700°C左右时,才有可能得到纯净的KNbO3粉末,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温度甚至需要达900°C左右。这一方法具备了传统溶胶-凝胶法的一切优点,它不仅不需要贵重的金属醇盐同时还能避免相应的水解问题。但是乙二醇的剂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溶胶的稳定性。而且反应中所需要的高温灼烧也是实际操作中的一个瓶颈。
(3) 传统固态反应合成法
制备铌酸钾盐粉体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固态反应合成法。传统方法制备KNbO3陶瓷难度是非常大的。K2O在高于800°C时比较容易挥发是一个主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KNbO3晶体的熔点在1050°C左右,K2O在较高反应温度下它的蒸汽压会增大,会造成严重的挥发,而且随着烧结环境中湿度的变化而在系统中加速消失,从而导致晶格中存在的大量K流失,这会影响铌酸钾的各项物理性能。同时,值得注意的是K2CO3粉末具有易吸水性,在称量的过程中对于水汽含量的考量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传统固相法也有它不能被忽视的缺点:由于原料混合不均导致反应发生不完全,常常会有杂相导致纯度不高,而且由于极高的反应温度使得产生的粉体颗粒较大,颗粒的组成、分布不均匀。
(4) 溶胶-凝胶法
一般采用铌的醇盐作为铌的原料的溶胶凝胶法,能够制备具有复杂结构的薄膜和氧化物粉末法虽然能够获得KNbO3晶体,但焙烧温度却必须高达600°C,否则无法分解醇盐同时消耗残余碳。醇盐的残余碳会使合成的陶瓷粉末中包含了一定量的次生物相(K4Nb6O17),这样会影响粉体的形态和结晶度。通过一些复杂的回流过程以及在900°C下的烧结,可以做到用乙氧基钾以及铌酸盐制备微米级的KNbO3粉末,但是颗粒的形状和尺寸在这种方法下很难进行控制。此外,原料中使用的十分不稳定的醇盐,使得该反应包括操作都必须在干燥的氮气中进行。 铌酸钾纳米管合成条件探索(2):http://www.751com.cn/huaxue/lunwen_31201.html